---
对沈清寒而言,假期并未带来预期的宁静。
书房窗户正对着小区里枝繁叶茂的银杏树,蝉鸣聒噪。书桌上摊开的书页,常常很久都没有翻动一页。她的思维效率降低了。
那个熟悉的、带着灼热求知欲的身影不再出现,办公室里只剩下她自己和满架冰冷的书籍。空气里,那种极淡的、属于年轻男生的清爽气息早已消散无踪,只剩下旧纸墨和灰尘的味道。
他的邮件定期而来,频率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地维持着一种存在感。问题提得越来越深,显示出他假期并未荒废,而是在大量阅读和思考。这让她感到一种隐秘的欣慰,甚至是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不同于学术上的认可。
她开始习惯在每天下午某个固定时间查看邮箱。回复时,她会比批改作业更加字斟句酌,反复审视自己的语气是否过于严厉或过于随意。她推荐文献时,会下意识地想,这本书他会不会喜欢?这个方向是否契合他那种跳跃的思维?
一次,他在邮件末尾,极其自然地加了一句看似无关的话:「近日南江持续高温,教授您注意防暑。」
沈清寒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这超出了学术探讨的边界。她应该忽略。
但第二天回复时,在解答完所有数学问题之后,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半晌,最终飞快地敲下一行,仿佛怕自己后悔:「你也是。外出调研,注意安全。」——他前几天邮件里提过要跟同学去参加一个暑期实践项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邮件发出后,她感到一丝罕见的慌乱,像是亲手越过了某条重要的界线。这种情绪陌生而强烈,几乎干扰到了她下午阅读一篇顶刊论文的专注度。
她起身倒水,看着窗外明晃晃的阳光,忽然清晰地意识到:她在想他。不是在想一个学生,而是在想一个叫陆宇的、具体的、会让她心绪不宁的人。
---
相思是一种无声的潮水,在各自的世界里悄然上涨,淹没日常。
陆宇和同学去了临市的一个科技园区调研。白天忙碌充实,夜晚却难以入眠。同住的男生鼾声轻微,他戴着耳机,反复听一段偶然在网上找到的、几年前沈清寒在一个小型学术论坛上的发言录音。她的声音透过电流,冷静、清晰,敲打在他的耳膜上,奇异地抚平了焦躁,又带来了另一种更深切的渴望。
他拍了一张调研地夕阳西下的照片,高楼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的光。他想分享给她。编辑了很久,最终却只发在了朋友圈,设置了仅她一人可见。配文只有两个字:「夕阳。」
没有回应。他盯着手机,直到屏幕暗下去,心里空落落的。
几分钟后,朋友圈那个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红色的点赞标识。
来自沈清寒。
没有任何评论,只是一个点赞。像是一个沉默的确认,确认她看到了,确认她存在于他此刻的世界,哪怕只是以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号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