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席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清晨,议会大厅的木墙上就挂起了一张巨大的《全城运转流程图》,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议会、工坊、学堂、民生四大板块串联起来,每个板块下面又分出密密麻麻的小分支,像一张铺开的蛛网,将曾经零散的环节牢牢织在一起。
议会:民生与生产协调部的新动作
议会后院的厢房被重新粉刷一新,门口挂着“民生与生产协调部”的木牌,牌子上还刻着两行小字:“听百姓声,连百工心”。刚任命的部长是曾在市集摆摊卖布的张婶,她最懂百姓的难处,此刻正带着两个文书整理桌上的卷宗。
“李大哥家的犁坏了,工坊那边说这周的铁料都用来做兵器了,得等下周。”张婶指着卷宗上的记录,对文书说,“记下来,下午去工坊协调,能不能先匀出一小块铁料,哪怕先把犁头补一补,别耽误了他春耕。”
另一个文书拿着百姓需求统计表进来:“张婶,这是昨天各坊报上来的需求,最急的是城南的水井,水位降了半尺,百姓要去一里地外挑水;还有城西的说,孩子们的课本纸太薄,翻两次就破了。”
张婶在“水井”旁画了个红圈:“这个标为‘紧急’,去跟工坊的铁管部说,让他们派两个焊工,今天就去修水井,用最好的钢管往下延伸半丈,材料从民生储备里调。课本的事标‘常规’,让纸浆坊这个月多掺三成韧皮纤维,下次印课本时加厚半分,记到下周的生产计划里。”
正说着,协调部的联络员小王跑了进来,手里拿着工坊送来的《本周生产计划表》:“张婶,工坊把下周的铁器配额报上来了,民生用铁占三成,比上个月多了一成呢!”
张婶接过计划表,在上面盖了个“协调部已阅”的红章:“好,告诉他们,百姓需求里农具占了六成,让他们把这三成铁料优先分给铁匠铺,别又被兵器坊抢了先。对了,把这月的《民生满意度问卷》发下去,让各坊百姓都填填,看看还有哪些没顾到的。”
工坊:薪资核算与纪律监管小组的铁腕
工坊的角落里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棚子,里面摆着三张桌子,“薪资核算与纪律监管小组”的牌子挂在最显眼的地方。组长是从军营退下来的赵大哥,脸上带着一道疤痕,眼神锐利得像刀。
“王铁匠,你上周迟到三次,早退一次,按规矩,全勤奖没了,还得扣一天工钱。”赵大哥把考勤表拍在王铁匠面前,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三个“迟到”和一个“早退”,“别不服气,这是刚定的《工匠考勤细则》,自己看第三条。”
王铁匠挠着头嘟囔:“不就晚来几步吗?活我都干完了啊。”
“活干完了就了不起?”赵大哥瞪了他一眼,“工坊不是你家后院,辰时开工就是辰时,差一刻都算迟到!你看看人家李木匠,天天提前一刻钟到,把工具擦得锃亮,这个月的全勤奖和绩效奖都给他加倍,这就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