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初见成效,优化调整推进

安居区的晨雾里,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老陈背着药箱快步穿过新铺的石板路,心里暗暗着急——医疗点的薄荷已经见底,治风寒的草药也只剩小半筐,而迁来的人里,至少有五个孩子在发烧,三个老人咳嗽得直不起腰。

“陈医师,俺家娃又烧起来了!”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拦在路中间,孩子的小脸烧得通红,呼吸急促。老陈赶紧掏出最后半包退烧药粉,兑在温水里给孩子灌下,眉头却拧成了疙瘩:“这药快没了,得赶紧想办法补。”

不远处的工坊区,铁山正对着新招来的工人发愁。三十多个华工和流民站成一排,大多低着头不敢说话——其中一半人只干过农活,连锯子都没摸过;剩下的虽在作坊待过,却只会干些杂活,没人能独立操作织布机或木工刨。“这可咋整?”铁山挠着头皮,“总不能让他们光看着吧?”

迁入者的新生活与新难题

李木匠是首批迁来的华工之一,此刻正蹲在自家宅基地上比划。他的新屋刚搭起框架,椽子还没上齐,婆娘在旁边和泥,两个孩子拿着树枝在地上画房子。“这儿的地真平,”李木匠摸着刚夯好的地基,眼里带着笑意,“比在那边住的草棚强十倍,就是……工坊的活计有点难。”

他昨天去木工坊试工,本以为凭着老手艺能轻松上手,没成想新工坊的刨子比他以前用的沉三成,木料的纹路也更硬,一天下来只刨好了三根木方,还被管事说“不够平整”。“要是能先学学就好了,”李木匠叹了口气,“总不能一直拿学徒的工钱。”

不远处的临时安置棚里,流民王二正对着招工简章发呆。简章上写着“纺织工需会穿综”“木工需识图纸”,他一个字也看不懂,更别说操作机器了。“早知道在老家学门手艺,”他拍着大腿,“现在只能去杂役坊搬石头,挣的比别人少一半。”

医疗点的困境更让人揪心。老陈把最后一点艾草煮成防疫汤,分给新来的人,自己却对着空荡荡的药架发愁。“治外伤的金疮药只剩两盒,治腹泻的草药明天就断供,”他在《药品清单》上画了好几个红叉,“再不想办法进货,真要耽误事了。”有个华工的手被铁钉扎了,老陈只能用烈酒消毒,疼得对方直咧嘴:“这要是有金疮药,能少受多少罪。”

即时调整:补短板,解难题

天宇听完林嫂和铁山的汇报,当即拍板:“问题出在哪,就往哪使劲。”他让文书拟了两条紧急措施,贴在议事堂和安居区的公告栏上——

“一、工坊增设技能预培训:每日辰时在木工坊、纺织坊开设‘预科班’,由老工匠带教基础操作,学满三日考核合格者,可优先安排工种,培训期间发半额工钱。”

“二、医疗点药品补充:派专人前往三十里外的药铺采购,重点补齐风寒药、金疮药、止泻药,后续联系药农建立长期供货渠道,保证每月三次补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