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很简单,却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打开了我心中某个锁住的匣子。是啊,回报何必仅仅是金钱数字的攀升?内心的安宁,见证他人命运改变的欣慰,以及两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美好目标而并肩努力的过程本身,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珍贵的回报。
我看着他,心底软成一片。这个男人,他或许永远学不会甜言蜜语,但他的理解和支撑,总是以最实际、最戳中我心坎的方式呈现。
“所以,”他放下咖啡杯,走向书房,“你是想现在开始讨论章程草案,还是等我处理完上午的紧急邮件?”
他的行动力一如既往。我忍不住笑了,快步跟上他:“现在就可以开始。我昨晚粗略列了个大纲。”
阳光追随着我们的脚步,从客厅漫延到书房。巨大的实木书桌上,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旁边摊开我手写的笔记和一些搜集来的相关资料。
我们各自占据书桌的一边。我阐述着我的初步构想:基金会的命名、注册类型、理事会架构设想、首批计划开展的项目方向……
陆砚深专注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是他深度思考时的习惯。他不时会打断我,提出尖锐的问题:
“非公募基金的募资渠道你想怎么解决?初期可以完全由我们注资,但长期来看,需要建立可持续的造血机制。”
“医疗援助的范围需要严格界定。重大疾病的定义?帮扶标准?如何确保善款真正用在刀刃上,避免被滥用?”
“项目审核团队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至关重要。你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
他的问题个个切中要害,带着商业领袖特有的冷静和缜密。若在以前,我可能会觉得他过于理性,冲淡了慈善的温度。但现在,我无比感激他的这份理性。正是因为有了他这样严谨的把控,我们的善意才不至于因为盲目和疏漏而付诸东流,甚至酿成不好的后果。
我们讨论着,争辩着,时而因为一个细节各执己见,时而又因为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而相视一笑。
我负责提供愿景和共情的角度,他负责构建框架和规避风险。我们各自的专业和能力,在这件共同热爱的事情上,完美地互补、融合。
有那么一瞬间,我抬起头,看到阳光勾勒着他认真的侧脸,看到他因为某个技术性难题而微微蹙起的眉头,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