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求助无望,李觉斯跪倒在地叩首道:“陛下,臣不敢说呀!臣怕说了会死于非命!”
崇祯一拍桌子道:“你不说,朕现在就让你死于非命!你说出来朕保你不死!”
有了皇帝的承诺,李觉斯如竹筒倒豆子般,将他知道的实情全讲了出来。
崇祯听仅是眉头紧锁,并没有向李觉斯大发雷霆,这种事情并不是杀一个官能解决的。
按李觉斯说的意思是,硝户一年忙到头仅能产硝百来斤,拼了命每年能产三百斤。
朝廷跟硝户采买的价格,是每斤三分五厘银子,一百斤就是三两五钱银子。
硝户全家算五口人,劳力算两人的情况下,一年正常就能制出百来斤火硝。
两个劳力一年辛苦,只有三两五钱银子,这都不是亏不亏的问题了。
这是完全无法养活一大家子了,要说真有三两五钱银子一百斤,那也勉强能说得过去。
大不了努努力少休息几天,做个两百多斤也能换七八两银子,但是这里面还有个大问题。
从朝廷中枢开始,就有个坑死人的条款,凡涉及银钱交易都有折色一说。
哦豁!这下可好,各地官府有样学样,固定为朝廷做工的匠户,就成了他们剥削的对象。
三两五钱银子折色一半,那都还算是地方官有良心,有些折色完每年仅一两银子。
一家五口每年一两银子,这就算是个神仙来了,他也没办法活下去呀!
折色要是折大米、棉布,这些市面上硬通货还好,朝廷给官员折色也是折实物和宝钞。
地方官可就找到门路了,给硝户的折色全是宝钞,宝钞那是什么玩意?
就是朱元璋发行的纸币,由于滥发严重贬值不说,到嘉靖元年还彻底退出了流通。
宝钞虽然退出流通了,但是《大明会典》是祖宗的律法,里面规定薪俸五成得用宝钞抵。
要是在明初几年还好,那时候宝钞是能买到实物的,到嘉靖后宝钞成了废纸。
刚开始就算是废纸,也发几张留个念想什么的,时间来到万历朝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