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小时,一名技术骨干因为连续作战精神紧绷,在操作时误删了一段关键代码,引发连锁故障。
程楠没有发火,只是默默走过去,接过他的终端,重新编写校正算法。
“你太累了。”他说,“去休息十分钟,回来再看。”
那人点点头,眼圈发红地走了出去。
“你怎么知道这种架构能撑住?”陈星低声问。
程楠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继续敲击键盘,直到一段新的程序上传完毕,才缓缓开口:
“因为……它撑过。”
陈星愣了一下,随即意识到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程楠的目光落在终端屏幕上,那一行行跳动的数据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记得那个未来,但他知道,那段记忆曾真实地存在过。
而他必须让这里的人相信,这段未来还未终结。
演练安排在凌晨三点。
程楠亲自调整了模拟攻击参数,将其设定为接近实战水平的强度。他知道,真正的敌人不会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这不是演习,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他站在指挥台上,声音不大,却穿透了整个实验室。
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工作,望向他。
“我们的目标不是打败它,而是拖住它。”他说,“只要多撑一分钟,现实线就能多一分胜算,未来线也就能多一点希望。”
没有人说话,但气氛变了。
不再是焦虑和怀疑,而是某种更沉重、更坚定的东西。
演练开始。
第一轮模拟攻击瞬间摧毁了两个外围节点,系统迅速启动备用路径,将损失限制在局部。紧接着,第二波攻击试图绕过核心防线,却被提前部署的动态缓冲机制拦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