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察布查尔:百年马蹄,家国情怀

地球交响曲 是名为心 1181 字 4个月前

我写下:

“察布查尔河,

不是地理水系,而是血脉延续。

每一滴河水,

都在低声念着‘辽河’的方向。”

我拜访了锡伯老兵马永林,他的家在察布查尔镇的老街上,一栋青砖小院,墙角挂着一张老式马弓,还有一把铁头锄。

“我们家三代人,一代打仗,一代种田,一代写字。”他说着,语气平静却沉重。

他给我讲起过去如何从屯垦到现代化种植的历程,如何在没有电、没有水的条件下开出一亩亩粮田,如何在风雪中保家,也在春日中立业。

“我们弯的是弓,也弯的是腰。”他说完这句话,指了指墙上的照片——一位锡伯青年在田垄中弯腰拔草,背景是一座黄土山岗。

如今的察布查尔已是农业强县,番茄、辣椒、玉米、小麦四季轮种,滴灌设施铺满田间地头。年青人中,有留学归来搞农业研究的博士,也有网络直播带货的新农人。

“打仗讲的是准头,种地讲的是根气。”马永林笑着说,“我们从没学过赢,但我们知道怎么坚持。”

我写下:

“察布查尔不是喊口号的地方,

而是低头干活的地方。

一粒种子,从马背到地头,

跨越了三百年不屈的信念。”

我走入县城东南的锡伯族传统文化村。一户人家正准备举行成年礼,少年披上蓝袍,头戴羽饰,跪拜祖灵,长者撒水为祝,妇人唱出古老的祭词。

“这些不是表演,”村中学者白鹤年对我说,“这是活的文化。”

他带我参观锡伯文字学校,一群十几岁的学生正在抄写满文古诗,并背诵用锡伯语翻译的《出塞》。老师告诉我:“我们不让孩子背完了就忘,我们让他们用唱的。”

在村文化广场,一位锡伯老艺人正拉着胡琴演奏《西迁曲》。旋律悲壮中透着坚毅,那是他们民族从未褪色的精神号角。

白鹤年感慨道:“我们不是要回到过去,我们是要带着过去往前走。”

我写下:

“文化不是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