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色的催动之下,其身体也愈发羸弱。
御医私下摇头叹息:"官家脉象虚浮,再这样下去..."
但没人敢直言进谏。
赵佶的面容日渐憔悴,却仍沉溺酒色。
有时半夜惊醒,望着空荡荡的寝宫,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皇帝眼中只剩下无尽的迷茫与恐惧。
而此时镇守淮南之地的大将,正是宋将姚平仲。
此人年约四旬,生得虎背熊腰,面如重枣,一柄青龙偃月刀使得出神入化,在军中素有"小关公"之称。
自宣和年间起便奉命驻守淮南,至今已有五载春秋。
姚平仲虽有勇名,却缺乏谋略。
每逢战事,总是率性而为,全凭一腔血勇。
帐下虽有几位幕僚时常进言献策,却总被他以"大丈夫当持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为由置之不理。
用尽浑身解数,也只是勉强使得淮南之地不落入方貌之手。
这些年来,他与方貌大军交锋数十次,虽未让寸土,却也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且多年的敌对,早已经使其对方貌恨之入骨。
每每提及方貌之名,姚平仲必拍案而起,怒发冲冠。
他曾立下毒誓,有生之年必亲手斩下方貌首级,以祭奠那些战死的将士亡魂。
无奈方貌用兵狡诈,每每让他无功而返,这份恨意便如陈年老酒,愈久愈烈。
王寅从情报司处得知此番情况后,出兵之前,当即便令人将一纸书信送到了姚平仲处。
这封信写得极为巧妙,先是盛赞姚平仲守土之功,继而痛陈方貌暴虐无道,最后表明愿与姚平仲联手除害之意。
信中字字句句都戳中姚平仲痛处,更附上了一份详尽的进军路线图,以示诚意。
姚平仲得知此事后大惊不已,连夜召集心腹商议。
有幕僚力劝他不可轻信,恐是梁兵以借路之计,欲要攻宋;也有部将认为此乃天赐良机,不可错过。
思量再三之下,还是决定为王寅放出一条路。
他暗自盘算:即便王寅别有用心,区区五万兵马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若真能除去方貌这个心腹大患,更是大功一件。
毕竟这些年在方貌的全力攻伐之下,淮南之地早已经是有了几分苟延残喘之相。
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军需粮饷更是捉襟见肘。
姚平仲虽有心杀敌,却苦于粮草不济,只能困守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