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拉法口岸

徐恒良徐知若兄妹的辞呈很快便通过了。他们收到的回复也很简单:感谢你们这几世对国家的付出和牺牲,随时欢迎你们兄妹的回归。天衍局的负责人也在兄妹二人的建议下,移交给了苏阳。

告别了同僚,兄妹二人换上普通的便服,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加沙拉法口岸的旅程。他们是通过联合国的渠道前往的加沙,这渠道自然也是国家相关人员安排联系的。

他们先抵达了埃及开罗,再转乘长途巴士,穿越西奈半岛的荒漠。车窗外,灼热的沙尘卷起黄色的漩涡,遮天蔽日,仿佛已经预示着前方那片土地的绝望。几经颠簸,兄妹二人终于是看到了地平线上那条连接希望与绝望的生命线——拉法口岸。

一路上,兄妹二人用设备查看着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渲染着中东局势的紧张,以及加沙地带日益恶化的人道危机。

根据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的报告,拉法口岸在2024年冲突升级后,已成为加沙地带唯一的援助通道,却饱受以色列军队的严格控制。口岸每日仅允许有限的卡车通过,而加沙内部的饥荒警报已拉响:北部地区已陷入全面饥荒,儿童营养不良率高达9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缺乏燃料导致医院发电机停摆,手术台上婴儿在黑暗中哭喊;

缺乏药品致使伤员在感染中腐烂。援助卡车队往往需等待数周,甚至数月,检查人员以“安全担忧”为由,拒绝燃料、水净化设备、医疗用品,甚至婴儿奶粉和卫生巾。2024年5月,以色列军队占领口岸后,援助流量骤降至每日不足50辆,而需求至少数百辆。

卡车司机们在高温下煎熬,平均气温达40摄氏度以上,沙尘暴频发,许多人因脱水而倒下。伤员从加沙运出的救护车,常被扣留数小时,延误导致死亡率飙升。

但这些冰冷的数字和文字,终究无法取代亲身感受的震撼。

兄妹二人,站在这片焦灼的土地上,远远望去,口岸附近已是一片望不到头的车龙。数不清的白色救援卡车,如同静止的巨兽群,蜿蜒盘踞在炙热的沙尘中。车身上印着各国国旗、联合国标识、以及各种国际救援组织的徽章,它们承载着食物、水、药品、帐篷,以及全球各地凝聚而成的善意。然而,这些善意,此刻却被一道无形的壁垒,牢牢地挡在门外。

通过渠道,徐恒良和徐知若加入的,是非官方的国际救援组织的志愿者团队。他们在这里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有医生、教师、工程师,更多的是像他们一样,带着一份无法言说的信念而来的普通人。空气中弥漫着绝望与希望交织的气息,汗水、灰尘和焦躁的情绪,比沙漠的热风更加灼人。

“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日。”一位经验丰富的英国志愿者约翰,苦笑着对他们说,“昨天有五车物资被拒,只因为以色列检查人员认为儿童的糖果‘可能含有双重用途成分’,说是怕用来做炸药。简直荒谬!”

徐知若接过话茬:“我们听说了,还有水净化设备,也被认为是‘潜在的军事用途’而扣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