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荣军院深处,一间被改造成临时圣所的厅堂内。
年轻的法国天命行者,让-皮埃尔·杜邦,一位有着深邃蓝眼睛和栗色卷发的历史学者,正紧张地站立在一面巨大的、绣着金色百合花的蓝色旗帜前。
这面旗帜并非实物,而是由无数法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祖国的热爱凝聚而成的概念投影。
他手中紧握着一枚古老的徽章,上面雕刻着一位骑马的少女形象——这是他在“天命之擂”降临时,于家族故纸堆中发现的信物,此刻正与他的心跳共鸣,与脚下这片土地深处沉睡的英魂共振。
“以法兰西之名,”让-皮埃尔用略带颤抖却坚定的声音吟诵,
“以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我们需要您,需要您的勇气与信念,为法兰西,再战一场!”
他闭上眼,将全部意念投入那浩瀚的英灵回响之中。
与华夏的“神州万象图”、希腊的“回响之殿”不同,他感受到的是一片由理性之光、革命激情与浪漫理想交织而成的“先贤祠”。
无数为法兰西的荣耀、独立与理想献身的灵魂在此长眠或守望。
他的意识掠过那些闪耀的名字:写下《人权宣言》的米拉波,扞卫共和的丹东,科学巨匠拉瓦锡,文学雨果……最终,他的意念被一股无比纯净、无比坚定、仿佛能穿透一切黑暗的信仰之光所吸引。
那光芒,源自一位少女。
场景变幻。
让-皮埃尔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朦胧的、仿佛由教堂彩绘玻璃光影构成的空间。
一位身着简陋盔甲、外罩纹有百合花战袍的少女,正背对着他,单膝跪地,似乎在虔诚祈祷。
她的身旁,插着一面战旗,旗帜在无风的环境中微微飘荡,上面绘着基督像和天使,象征着她的信仰与使命。
“尊敬的女士……”让-皮埃尔屏住呼吸,用尽可能庄重的法语说道。
少女闻声,缓缓站起身,转了过来。她看起来不过十七八岁年纪,面容称不上绝美,却带着一种超乎年龄的沉静与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