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坊间传说

女修美眸一亮,躬身道:“多谢前辈,晚辈知晓日后该如何修行了。”

随后,又有修士询问金行锋锐如何内敛而不伤及自身,水行变幻如何把握其“润下”与“奔流”的平衡等问题。陈承安皆一一解答,言语深入浅出,直指五行本质,不仅解答了提问者的困惑,更让在场所有聆听者都感觉受益匪浅,对五行之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并未传授任何具体的功法口诀,而是阐述着天地间最本源的五行生克、流转、变幻之理。众人仿佛看到,在他话语之间,五行不再是无情的规则力量,而是构成了整个世界生机勃勃、循环不休的基石与韵律。

广场之上,道韵弥漫,众人或沉思,或恍然,或欣喜,沉浸在对大道的感悟之中。先前城隍锁魂带来的震撼,逐渐被这种对天地至理的求索氛围所冲淡,但陈承安那深不可测的形象,已与这玄妙的五行大道一起,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底

过了许久,陈承安再次开口。

“方才所论,多涉五行于神通术法之妙用。然大道根基,常在自身庐舍之内。修行之人,常重元神而轻肉身,殊不知此身亦是天地五行、阴阳调和之妙器。今日便从医道丹道根基入手,略论内景五行生克与阴阳调和之要,点出几处常见谬误。”

众人闻言,精神皆是一振。

陈承安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首先,言及‘肝属木’。世人皆知肝主疏泄,喜条达。然肝木之生发,其根基在于‘肾水’之涵养。肾水属阴,肝木内寓相火属阳。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虚火内生。此即阴阳失衡,只见其‘阳’之躁,未察其‘阴’之虚。此为一忌。”

他略作停顿,又道:“其次,论‘心属火’。心为君火,属阳,需下济肾水以温煦;肾水属阴,需上济心火以制衡。此乃‘水火既济’,核心在于心肾阴阳之交感循环。若只求心火旺盛,神通猛烈,不知引阳入阴,则心肾不交,阴阳离决,根基动摇。此为二忌。”

“再次,谈‘脾属土’…… 五脏之道,无非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调肝勿忘滋水以涵木,清心亦需壮水以制火。修行之要,在于把握这阴阳五行动态平衡之枢机,而非片面追求某一属性之强盛。”

陈承安言简意赅,将五脏与五行、阴阳的关系勾勒出清晰的轮廓。许多修士脸上露出了然之色,以往修行中许多模糊不清、乃至身体出现隐疾的根源,此刻仿佛被一道光照亮,显露出阴阳失调、生克逆乱的本质。这番阐述,虽只择要而言,却已让众人对自身修行有了更深层次的审视。

一番话,声音不高,却如洪钟大吕,敲在每个人的心头。他将人体五脏六腑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以及其间复杂的生克乘侮联系,剖析得清晰透彻,许多平日里被忽略的细节、容易走入的误区,被他一一指出。

广场之上,寂静无声,唯有微风拂过。

许多修士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甚至是后怕的神情。他们之中,不乏有人因为长期修炼某种属性功法而导致身体出现隐疾,或是炼丹、疗伤时效果不彰,此刻听了陈承安的阐述,方才明白根源所在。

一位老迈的丹师更是激动得胡须颤抖,喃喃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老夫炼丹时常觉火候难以掌控,丹药性情偏颇,原是不明这脏腑生克之理,君臣佐使配伍有失圆融!听君一席话,胜读百年丹书啊!”

很快,一日时间便已过去,陈承安离开回了陈家,只留下广场上参悟的众人。翌日,陈承安再次到来,如此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