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话 :清浊自分

上阙:浊世之江

宁瑜行至一条名为“泾渭川”的大江之畔。此江之名,源于上古传说中“泾渭分明”之典,意指界限清晰,是非明了。然而,眼前景象却与这清名大相径庭。

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但那水色却并非清澈,也非单纯的浑浊,而是一种诡异的、如同打翻了砚台般的灰黑之色,水中仿佛混杂了无数细碎的墨粒与泥沙,翻滚涌动间,散发出一种令人胸臆烦闷的沉闷气息。江风带着腥湿的水汽扑面而来,那气味并非江河应有的清新,反而夹杂着一股若有若无的、如同腐败水草般的甜腻与阴冷。

更让宁瑜注意的是江岸两旁的景象。左岸(依水流方向)土地干裂,草木稀疏凋零,仅存的几株树木也枝干扭曲,叶片上布满黑斑,透着一股死气。而右岸却恰恰相反,植被异常繁茂,绿得发黑,藤蔓疯狂滋长,缠绕着岩石与枯木,但那繁茂之中却透着一股妖异的不健康,花朵颜色艳丽刺目,形态狰狞,空气中弥漫着过于浓烈的、令人头晕的异香。

江中不见鱼虾,唯有一些形态古怪、颜色暗沉的水虫在浊浪中沉浮。天空也是灰蒙蒙的,日光难以穿透那层仿佛永远散不去的阴霾。

宁瑜立于江边一块巨大的青石上,眉头紧锁。此地清浊失衡,阴阳逆乱,已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易经》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清阳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本是天地秩序。而眼前这泾渭川,清浊之气非但未能分明,反而相互纠缠、污染,形成了一片混乱不堪的混沌之域。

他神识微展,探向江心深处。只觉那灰黑色的江水之中,蕴含着两股截然相反却又彼此污染的能量。一股是沉滞、阴寒、充满惰性与腐蚀之意的“浊阴”之气,过于沉重而沉积,使得左岸生机凋敝;另一股则是躁动、虚浮、充满扭曲生机与迷幻之意的“伪清阳”之气,过于轻浮而散乱,使得右岸妖异繁茂。这两股气息在江中如同两条纠缠厮杀的恶龙,彼此侵蚀,却又因某种原因无法彻底分离,导致整条江河乃至两岸地域,都陷入了这种诡异的平衡性混乱之中。

“清浊不分,则万物失序。”宁瑜心道。需寻得此乱根源,导引清浊之气各归其位,方能恢复此地生机。

他循着那两股混乱气息的源头,逆流而上。

中阙:镇石之秘

逆流而行数百里,两岸景象愈发极端。左岸已是赤地千里,龟裂的土地上冒着丝丝黑气;右岸则如同原始丛林,植被密集得几乎无法通行,那妖异的香气浓烈到令人作呕。江水的颜色也愈发深重,几乎如同墨汁。

最终,宁瑜来到一处地势险要的峡谷。峡谷两侧山崖如刀削斧劈,江面在此骤然收窄,水流变得极其湍急,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而在那最狭窄的江心之处,赫然矗立着一块巨大的、颜色斑驳的奇异巨石。

那巨石约十丈见方,上半部分呈现一种苍白、疏松、如同被侵蚀过的骨质,下半部分则乌黑油亮,坚硬如铁。巨石整体散发着强大的能量波动,正是那混乱的清浊之气的源头!那苍白的部分不断散发出躁动虚浮的“伪清阳”之气,而乌黑的部分则不断渗出沉滞阴寒的“浊阴”之气。两股气息在巨石表面交织、碰撞,然后融入江水,顺流而下,污染了整个泾渭川。

更让宁瑜心惊的是,那巨石并非天然形成,其上有明显的人工雕琢痕迹,布满了早已模糊不清的古老符文。这竟是一件人造之物,一件……用来“混淆清浊”的法器!

宁瑜靠近巨石,以手触摸那斑驳的石面。刹那间,一股愤怒、不甘、以及一种扭曲的“平等”意念,冲入他的识海。

碎片化的记忆画面闪现:远古时期,泾渭川本是清浊分明,左岸清阳之地,土地肥沃,人烟稠密,文化鼎盛;右岸浊阴之地,虽然贫瘠,却也出产独特的矿产与药材,亦有部落聚居。然而,清阳之地的居民渐生骄矜,视右岸为蛮荒秽土,鄙夷排斥,甚至多有欺凌压榨。

右岸部落中,一位惊才绝艳却心性偏激的巫师,名为“混”,目睹族人备受歧视与苦难,心中愤懑难平。他认为,世间一切苦难,皆源于这清浊之分、高下之别。若能打破这界限,使清浊相混,阴阳无别,则众生平等,再无贵贱。

于是,他穷尽毕生心力,采集左岸之“清源石”与右岸之“浊根铁”,又以秘法抽取两岸地脉之气,熔铸成了这块“混元镇石”,立于泾渭交汇之要冲,强行搅乱清浊,意图创造一个“无差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