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无声交锋

夜色深沉,城市逐渐褪去喧嚣。出租屋内,林凡盘膝坐在“静默滤芯”形成的微弱能量场中,心神却并未完全沉浸于修炼。

脑海中,那个代表着潜在威胁的IP地址段,不断提醒着他危险的存在。

对方是谁?规模多大?监控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回收特殊物品,还是……针对像他这样的“异常”存在?

信息太少,迷雾重重。

但坐以待毙绝非他的风格。既然发现了对方的踪迹,哪怕再细微,也要尝试获取更多信息,哪怕只是为了更好地隐藏自己。

他需要一双“眼睛”,一双能替他观察那个IP地址段物理位置周围情况的“眼睛”。直接靠近探查风险太高,而现代科技,或许能提供一些间接的帮助。

第二天在格林公司,林凡的工作似乎更加“投入”了。他不再仅仅关注蕴含能量的零件,而是对废品中一切可能包含电子元件、尤其是带有摄像头或无线传输模块的东西格外留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批报废的安防监控设备中,他找到了几个虽然老旧、但核心功能尚存的网络摄像头模块。它们通常因为型号淘汰或轻微损坏而被丢弃。

林凡小心翼翼地拆下其中一个看起来最完整的,又从一个报废的无人机残骸上,拆下了一块小型的无线图传模块和微型电池。利用工厂的工具间和废弃零件,他躲在角落,凭借脑海中的知识和炼气三层对能量的精细操控,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将这几样东西艰难地整合在一起。

他不敢做得太完美,故意留下粗糙的焊接痕迹和混乱的走线,让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技术爱好者失败的DIY作品,而非专业设备。最后,他将其塞进一个破烂的塑料外壳里,看起来毫不起眼。

下班后,他没有立刻回家,而是骑着共享单车,在城市里看似随意地转悠。凭借记忆中的IP段和网络特征,结合地图,他大致圈定了几个可能是对方物理节点所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西北角的几个高科技园区和一处不对外的科研基地外围。

他选择了一处相对容易接近的园区外围。这里绿化较好,距离主干道有一段距离,人流较少,但又能观察到园区部分建筑和道路。

在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高处,林凡如同灵猫般悄无声息地攀上,将那个自制的、伪装成鸟巢或树瘤的简陋监控设备,固定在一个既能观察到园区侧门和部分道路、又极其隐蔽的枝杈深处。

设备没有连接外部电源,全靠那块小电池和其自带的、极其微弱的太阳能充电板维持,续航能力堪忧,传输距离也极其有限,图像质量更是惨不忍睹。但它有一个优点:其无线信号特征被林凡用技术手段伪装成了某种常见的环境监测设备数据流,混杂在园区众多的物联网信号中,极难被单独识别出来。

林凡没有留下任何接收终端。他只是在设备里设置了一个简单的触发机制:当画面中连续出现多辆特定型号(他根据之前观察到的、工厂“查验”人员所用车辆推测)的黑色SUV,或者有大量非园区工作人员装束的人员异常聚集时,设备会自动向一个一次性的、无关联的匿名网络存储空间发送一条加密的警报信息和一张模糊的截图。

做完这一切,他清理掉所有痕迹,悄然离去。

这是一种极其被动且效率低下的监视,如同大海捞针,希望渺茫。但这是林凡目前能做到的、风险最低的远程观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