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颗种子觉醒得悄无声息。没有光芒,没有能量波动,甚至没有实体形态。它如同一道思想的影子,悄然融入宇宙的底层结构。第一个发现异常的是绝对秩序文明的数学家们——他们检测到精细结构常数发生了百万分之一的偏移。
“这不可能,”首席数学家向联盟报告,“基本常数是宇宙的基石,从创世之初就保持稳定。”
澜召集紧急会议时,发现参会者的投影出现了细微扭曲。不是技术故障,而是空间本身的几何属性正在改变。
雷昊从方舟维度发来警报:“不只是精细结构常数,光速、普朗克常数、引力常数都在发生系统性偏移。按照这个速度,七十二小时后,原子将无法稳定存在。”
桥梁联盟启动了所有监测设备,却无法定位异常的源头。第三颗种子仿佛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它不像前两颗种子那样与意识互动,而是直接修改着现实的代码。
第一个受害者是边缘星系的碳基文明。当电磁力常数改变百分之零点一时,他们的DNA螺旋开始解旋,整个文明在无声中化为基本粒子。
“这不是攻击,而是...重写。”诘问实体分析着数据,“种子在按照某种未知的标准重新编译宇宙。”
更令人恐惧的是,改变似乎具有选择性。桥梁联盟所在的区域常数相对稳定,而偏远星系的改变更加剧烈。这制造了宇宙尺度的断层,时空结构开始撕裂。
澜试图用源初血脉感知种子,却发现自己与宇宙基础法则的连接正在减弱。“它在剥夺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能力。”
绝对秩序文明提议使用维度武器将异常区域隔离,但这个方案立即被证明无效——武器本身在发射过程中就因常数改变而失效。
三相一体文明尝试与种子建立意识连接,却发现种子根本没有意识界面。它就像一个自动运行的程序,冷静而精确地执行着某种指令。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存在,”守望者得出结论,“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宇宙级别的系统升级。”
危机在第四十八小时达到顶峰。联盟中心区域的引力常数开始波动,建筑物在反常的重力中漂浮、碰撞。生命维持系统频繁失效,不是由于设备故障,而是物理规律本身变得不可预测。
澜在混乱中注意到一个模式:常数的改变总是朝着更加“经济”的方向发展。光速在降低,以减少宇宙的能量消耗;精细结构常数在调整,使原子结合更加高效;就连时间流都在加速,仿佛要尽快完成某个进程。
“它在优化宇宙的效率,”她突然明白,“但这次优化的不是文明,而是现实本身。”
这个认知带来了更深层的恐惧:如果宇宙的基本规律都可以被修改,那么存在本身还有什么意义?
雷昊提供了关键线索。他在方舟维度的最古老记录中,找到了关于“宇宙编译器”的传说——一个在多元宇宙间游荡的存在,它会定期“更新”老旧的宇宙,使其符合某种更高的标准。
“但传说中,被编译的宇宙都会失去所有历史与独特性,”雷昊警告,“变成标准化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