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窗外的雨声

北平,顺承王府。

春寒料峭,但书房内的气氛比室外更加冰冷。

张学良召集了于学忠、王树翰等核心幕僚,商讨应对南京新政之策。

桌上摊开着蒋介石亲笔信的电报稿,以及厚厚一摞关于《兵役法》和《保安制度改进大纲》的细则文件。

“蒋公这是要逼我们表态啊。”于学忠眉头紧锁,

“全面推行新兵役法,意味着我们的征兵自主权大大削弱;警察系统改组,地方治安权也要上交。这无异于自断臂膀!”

王树翰推了推眼镜,语气谨慎:“副总司令,南京方面言辞恳切,冠以‘统一救国’之名,若我们明着抵制,恐授人以柄,被扣上‘破坏统一’、‘拥兵自重’的帽子。如今国内舆论,对此颇为关注。”

张学良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红木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何尝不知这是阳谋?蒋介石挟“中央”大义,行削藩之实。配合,则东北军根基动摇;不配合,则政治失分,甚至可能面临军事压力。

“孝侯(于学忠字),”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你说,我们东北军立足的根本是什么?”

于学忠一怔,答道:“是三十万忠于副总司令的弟兄!”

“是人心。”张学良纠正道,目光深邃,

“是东北父老认为我们能保境安民的人心。若我们为了保住军队的‘独立’,而公开对抗中央,导致内部纷争,乃至给日本人可乘之机,这人心,还会在吗?”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庭院中在寒风中顽强吐露新芽的草木。“蒋公用的,是堂堂正正之师。我们也不能落了下乘。”

他转过身,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冷静:

“回电南京。第一,表示我华北军政当局,坚决拥护中央统一政令、军令之决策,此乃强国之本。第二,鉴于华北地处国防前线,日寇窥伺,情况特殊,请求允许我部暂缓全面推行新兵役法,但仍按中央要求,先行整编现有部队,提高战斗力,并选派得力军官入中央军校受训,以示诚意。第三,警察系统改组,可先行在北平、天津等核心城市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广,避免操之过急引发地方动荡。”

这是一套典型的“外恭内倔”的策略。

表面上高举拥护大旗,实际上以“前线特殊情况”为由,争取缓冲期和变通空间。既避免了直接对抗,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实力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