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的决断迅速转化为行动。一支由一百人组成的精英“火种”小队被秘密遴选出来,他们是在第一次全球冥想中表现最为稳定、纯度评估最高的志愿者,同时也包括了像陈凯、阿米娜和里奥这样在新协议训练中展现出特殊天赋的个体。他们被集中转移到位于格陵兰冰盖下一个废弃的早期预警基地改造而成的“北极星”秘密训练中心。这里与世隔绝,极端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厚重的冰层则提供了绝佳的电磁和意识场屏蔽。
与此同时,王大锤主导的简化实验平台——“探针一号”,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于近地轨道快速部署完成。它摒弃了“现实之镜”的庞大与复杂,核心是一个包裹在简化版“静寂结晶”腔体内的微型量子干涉仪,能源由高纯度同位素电池提供,数据通过激光链路直传“北极星”中心。它的目标单一而明确:以最高的信噪比,检测这百人小队意识协同所产生的效应。
南曦亲赴“北极星”中心,主持这为期四周的强化训练。新协议的挑战性远超以往。志愿者们不再是被动接受指令的士兵,而是需要成为自身意识生态的“园丁”和集体意识场的“共建者”。
第一周:混乱与挫败。
试图“理解并融合噪声”而非压制,导致许多志愿者的意识场在初期变得更为“嘈杂”。陈凯习惯了游戏中的极限专注,对这种需要包容散乱思绪的方式极不适应,反馈屏幕上的匹配度迟迟无法提升,他变得焦躁,而这焦躁本身又成了新的噪声。阿米娜则过于执着于“分析”自己的每一个念头,陷入了理性的迷宫,反而失去了与“共鸣基频”连接的直觉。训练场内弥漫着一种受挫的氛围。
南曦及时调整了策略。她引入了更多基于身体感知和呼吸的练习,帮助志愿者们先锚定在生理的稳定上。顾渊也通过预录的、包含他调谐后稳定意识的“引导频率”,为训练场提供一种外在的、温和的校准参考。
第二周:突破的曙光。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小组“场域共建”训练中。里奥所在的小组试图共同稳定一个模拟的复杂能量结构。开始时依旧混乱,能量结构明灭不定。里奥闭上了眼睛,不再试图用“意念”去控制,而是回想起了带领桑巴鼓队时的那种感觉——他不是在指挥,而是在感受整个团队的呼吸,然后用自己鼓点的脉搏去呼应、去引领。
他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意识放松,去感受小组其他九名成员的意识“节奏”。他“听”到了阿米娜那如同深海般缓慢而坚定的波动,也“听”到了陈凯那偶尔迸发、如同闪电般急促的频率。他没有试图改变他们,而是开始调整自己的意识状态,发出一种稳定、温暖而充满包容性的“振动”,像一块磁石, gently pulling the others into a shared rhythm.
奇迹般地,阿米娜那深沉的波动开始与里奥的节奏同步,变得更加稳定;陈凯那急促的闪光也逐渐被吸纳,融入了整体的律动,变成了有力的点缀。小组的意识场可视化界面上,原本杂乱的颜色和波形开始收敛、融合,最终呈现出一种和谐流动的、如同极光般绚丽的统一场。他们中间那个模拟能量结构骤然变得璀璨而稳定,散发出强大的“存在感”。
“我们做到了!”阿米娜睁开眼,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陈凯用力挥了一下拳头,脸上是突破极限后的畅快。里奥只是微笑着,汗水浸湿了他的鬓角,他知道,他们触摸到了某种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