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渐暗了,祈福的乡亲们正准备离开,手里攥着的物件各有不同:
有系着青布条的竹筛,筛底沾着颗朱砂点的粟米;
有缠着麻绳的木勺,勺柄头红印鲜亮;
还有半大的小子揣着点了朱红的桑葚,黑紫的果实在掌心里滚来滚去。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意,嘴里不住地向李子游和张玄尘道谢。
“多谢两位道长!这朱砂点的粟米我埋进粮囤,今年的谷子指定饱满!”
村里的赵婶子挎着竹筛,粗布帕子裹着头发,脚步轻快地回头喊。
“托道长的福,我家小子揣着这桑葚,往后上山割草都不怕磕碰!”
邻村的马大伯拍着儿子的头,嗓门洪亮得让檐角的灯笼轻轻晃了晃。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有人往功德箱里塞了几枚铜板,铜子儿落进去的轻响混在晚风里;
有人留下半块刚烙的玉米饼,饼香还热乎着;
还有个老婆婆颤巍巍递过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野菊花说:“给道长泡茶败火。”都是些淳朴又实在的心意。
李子游和张玄尘并肩站在观门口,正忙着迎送,
就在这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从山道那头传来,“噔、噔、噔”,
踩在石子路上格外分明,打破了这温柔的宁静。
只见远处走来一群精壮的大汉,穿着短打劲装、腰束宽腰带,
皆是两两抬着一个沉甸甸的大木箱,一共四个,
木箱裹着深褐色粗布,边角铜包角在灯笼光下泛着冷光,大汉们肩背绷得紧实,每一步都透着吃力。
正要离去的乡亲们顿时被这阵仗绊住了脚,
纷纷停下脚步回头张望,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压低声音议论:
“这是啥来头?搬这么些重箱子来观里?怕不是装了重要物件?”
“看这气派,指定是外乡来的大户!咱们河柳村哪见过这阵仗?”
“领头那穿锦袍的,瞅着像镇上刘员外,前儿我去赶集,见过他的马车!”
人群里,一个身着红绸袄的圆滚滚身影,
缩在面容威严的中年男子身后,正是刚才来拜师的小胖子。
他偷偷探出头,圆眼睛瞟着李子游,身上红绸袄的金线福字晃得人眼晕,
刚才拜师被拒的失落还挂在脸上,却又藏着点不死心的期待。
那中年男子便是他爷爷刘员外,一身暗红色锦缎长袍,领口滚着黑绒边,
腰间玉带悬着枚玉坠,迈着稳健的步子上前,对着二人拱手作揖,
态度恭敬又不失体面,褪去了平日的倨傲。
不等二人开口询问,刘员外便抬手对身后大汉示意:“打开箱子。”
“是!”大汉们齐声应和,放下木箱。随行管家快步上前,从腰间摸出钥匙,挨个打开铜锁。
随着粗布被掀开,四个木箱依次露了真容,瞬间让在场乡亲倒吸一口凉气,
“哇”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连议论声都停了,只剩满眼的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