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合作研发火星探测器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联合研发基地里,蓝色的工装身影穿梭不息。巨大的洁净车间内,“星火一号”火星探测器的雏形已初具规模——流线型的着陆器上,搭载着凡辰的极寒储能模块和“星核X1”AI芯片,特斯拉提供的可变形火星车正进行最后的对接调试,车身上“凡辰生态×特斯拉”的联名标识格外醒目。研发基地的会议室里,林凡、马斯克正与中、美、泰三国航天团队核心成员开会,窗外,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架静静矗立,预示着这场跨洲际、跨领域的航天合作即将进入关键阶段。

然而,会议室的角落,欧洲航天集团(ESA)的观察员皮埃尔却脸色阴沉。他是受邀前来“交流学习”的,眼神却始终在核心技术图纸和测试数据上打转,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讥讽。“林总,马斯克先生,恕我直言,”皮埃尔突然打断会议,语气带着老牌航天强国的傲慢,“‘星火一号’的研发进度确实惊人,但速度往往意味着风险。你们将民用生态技术直接应用于火星探测,是否过于草率?”

他身后的ESA技术顾问立刻附和,摊开一份技术质疑报告:“我们测算过,凡辰的‘星核X1’芯片虽然通过了地面模拟测试,但火星轨道的范艾伦辐射带能量是地面测试的3倍,芯片大概率会出现逻辑紊乱;绿创的储能模块在持续-150℃环境下的循环寿命仅能达到100次,而‘星火一号’的探测任务需要持续18个月,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皮埃尔接过话头,语气带着嘲讽:“更重要的是,你们的合作模式太理想化了——凡辰负责能源与AI,特斯拉负责移动平台,中国航天负责运载,三方技术体系完全不同,兼容性问题迟早会爆发。ESA研发‘火星快车’探测器用了8年,你们只用18个月就想完成,这不是研发,是赌徒式的冒险。”

旁边的波音航天代表罗伯特也跟着煽风点火:“皮埃尔先生说得对。火星探测的失败率超过60%,仅着陆环节就有‘恐怖七分钟’的生死考验。凡辰和特斯拉都没有深空探测的实战经验,仅凭技术参数就仓促上马,最后很可能落得‘箭毁人亡’的下场,还会浪费宝贵的航天资源。”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部分年轻的研发人员脸上露出了疑虑。毕竟,ESA和波音在航天领域的资历摆在那里,他们的质疑并非全无道理。马斯克皱了皱眉,刚想开口反驳,林凡却抬手示意他稍等。

“皮埃尔先生,罗伯特先生,”林凡的声音平静却带着穿透力,“风险确实存在,但航天探索本身就是一场与风险的博弈。至于你们的质疑,我想让数据说话。”

他抬手激活会议室的全息投影,一组实时测试数据赫然呈现:“这是‘星核X1’芯片刚刚完成的范艾伦辐射带模拟测试——我们与中科院联合研发了多层石墨烯屏蔽层,芯片在3倍辐射强度下连续工作72小时,数据传输准确率100%,逻辑无任何紊乱;绿创的极寒储能模块,我们采用了‘固态锂硫+热管理闭环’技术,在-150℃环境下循环寿命已提升至500次,完全满足18个月的探测需求。”

投影切换到兼容性测试画面:“关于技术兼容,我们搭建了统一的生态协同平台——凡辰的AI芯片能实时调度特斯拉火星车的动力系统,中国航天的测控数据能通过我们的加密协议同步至全球研发中心,三方技术已实现无缝衔接。上周的全系统联调中,探测器从轨道注入到着陆模拟,全程零故障,耗时仅6分48秒,比预期缩短了12秒。”

皮埃尔的脸色微微一变,却依旧嘴硬:“地面测试不等于实战!火星表面的复杂地形、未知的磁场环境,都可能成为致命隐患。而且,你们的研发成本仅为ESA同类项目的30%,如此低的成本,很难保证零部件的可靠性。”

“低成本不代表低质量,而是生态模式的优势。”马斯克终于开口,语气带着兴奋,“凡辰的光伏储能技术原本就用于极端环境,跨界到航天只是技术迁移,无需从零研发;特斯拉的火星车技术源于电动汽车,批量生产降低了成本。我们不是在‘省钱’,是在‘高效利用资源’——这正是凡辰生态的核心价值。”

他指向全息投影中的火星车:“这辆火星车的可变形底盘,能适应20度倾角的地形,搭载的凡辰AI视觉系统,能识别直径1厘米的岩石,避障响应速度0.1秒,远超ESA的‘火星漫游者’。而且,它能利用火星表面的二氧化碳和太阳能,通过凡辰的生态转化模块生成氧气和燃料,实现自主补给——这是ESA项目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