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尚未开始,王主任侧过身,低声为她介绍邻近几位其他街道的负责人。
“老贾,这位是东直门街道的孙主任,老资历了。”王主任指着一位面容和善、微胖的中年男子。
宁婉(贾张氏)立刻露出恰到好处的笑容,微微颔首:“孙主任,您好,我是红星街道的贾桂枝,刚上来,以后请多指教。”
孙主任笑着回应:“贾副主任,客气了,早就听说您的大名了,抓敌特、防火灾,了不得!”话语里带着真诚的赞许。
“这位是安定门街道的李副主任……”王主任继续介绍。
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更斯文些的女干部对宁婉(贾张氏)友善地点点头:“贾大姐,您好。”
一番简单的寒暄,宁婉(贾张氏)迅速在心里记下这些面孔和职位。
这些街道领导之间,语气熟稔,显然平时多有接触。那位李副主任在听到她名字时,眼神里闪过一丝了然,显然对她的“事迹”有所耳闻。
会议开始后,区领导端坐主席台,做着全局性的工作报告。
宁婉(贾张氏)听得极其专注,尽管有些政策术语对她来说还比较陌生。
她拿出铅笔,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记录着关键词:“安全生产…市容…计生…精神文明…” 偶尔遇到听不懂的,她便在旁边做个记号,打算会后请教王主任。
她尤其留意台上几位主要领导的发言风格和关注重点。
分管民政的副区长语气温和,强调“为民服务”;而主管城建的领导则语气严厉,反复提及“拆除违章”、“严格管理”。
她默默记下这些区别,这对于她未来开展工作、汇报请示至关重要。
当王主任代表红星街道发言,提到她预防火灾、积极参与宣传的功劳时,宁婉(贾张氏)能感觉到台上区领导的目光再次落到自己身上,那位分管民政的副区长还对着她的方向微微颔首。
她心中一定,知道自己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已经在区领导心里留下了积极印象。
会议进入自由讨论环节,议题围绕着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展开。
几位街道干部发言,有的汇报成绩,有的提出困难,但大多言辞谨慎,略显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