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的效率,高得惊人。
当唐万金这位商业巨擘,决定将整个家族的资源,都倾注到苏文渊那份名为“报纸”的计划上时,一股恐怖的能量很快便在北安州州城之内,悄然引爆了。
仅仅一日之间。
北安州州城内最大的三家印刷工坊,便被唐家以一个无法拒绝的价格,连同所有的工匠、纸张、油墨,全部包了下来。
唐家旗下,遍布城中各个角落的数百家商铺、茶楼、酒肆、客栈,都接到了来自家主最严厉的死命令——三日之内,必须腾出最显眼的位置,用来张贴和售卖一份,名为《北安新声》的东西。
赵虎和他麾下最精锐的护卫队,则化整为零,摇身一变,成了这份“报纸”最初的“发行人员”与“秩序维护者”。
而苏文渊则与唐月瑶一起,在唐家别院的书房里,奋笔疾书,进行着这份创刊号的最后编纂。
苏文渊自然是主笔。
他没有再写什么惊世骇俗的“道统之争”的文章,那样的“杀招”,要留到最关键的时刻。
创刊号,最需要的是“共鸣”。
他将自己那首早已传遍青河的《侠客行》,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一遍,作为“诗词鉴赏”版块的开篇之作。
而后他又写了一篇名为《少年大奉说》的短文。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篇文章,没有高深的经义,没有华丽的辞藻。
有的只是最激昂的文字,最澎湃的热血,最能点燃年轻人心中那团火的……希望!
唐月瑶展现出了她作为“少家主”的惊人才能。她不仅文笔优美,条理清晰,更是对北安州的民生、经济,了如指掌。
在苏文渊的启发下,她亲自执笔,写了一篇关于“州城水利改造”的分析文章,其中引用的数据之详实,提出的建议之可行,足以让州牧府的任何一位幕僚,都为之汗颜。
两人,一个负责道与情,一个负责理与事。
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
三日后,清晨。
当北安州州城的百姓与士子们,推开家门,走上街头时,他们都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仿佛都变了。
无论是他们最常去的茶馆,还是最爱逛的书店,甚至是路边一个卖包子的小摊上……
都出现了一样,他们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
那是一张巨大的、用雪白的纸张印制而成的东西,上面用醒目的黑体字,印着四个大字——《北安新声》。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