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传递计划

“是的。这些数据碎片,将不会通过任何常规的网络渠道传输。”我揭开了计划最核心、也最冒险的部分,“我需要‘潜龙’出动所有可用的、背景干净、具备极强反追踪能力的‘信使’。他们不需要知道传递的内容是什么,只需要知道接收下一个节点的指令和确认码。”

我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一条条无形的、错综复杂的传递路径:“这些信使,将采用最原始,也最安全的方式——线下、物理接触。他们可以是游客、是商务人士、是货运司机,利用一切合法的身份和交通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甚至跨境,进行单向的、一次性的数据碎片传递。每个信使只负责一小段路程,将加密数据碎片(存储在特制的、一次性写入的微型存储芯片中)传递给下一个指定的、互不相识的信使。传递链路上,设置多个无效节点和死循环,即使某个信使被捕或叛变,也无法追溯到完整的链条起点和终点。”

“建立一条分布式的、非中心化的物理暗网。”渊默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一丝细微的波动,似乎是赞叹这个计划的庞大与精妙,“这需要极其庞大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潜龙’的存在,不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极端情况吗?”我反问道,语气中带着对杨建国叔叔深远布局的感慨,“这是计划的第二层,‘暗流层’。真正的证据数据,将像血液一样,在这张无形的暗网中悄无声息地流动,汇聚向最终的目的地。”

“最终目的地是?”渊默问到了关键。

“目的地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验证流程。”我给出了最终的答案,“当所有数据碎片,通过不同的路径,最终汇聚到部里X技术鉴定中心那台处于物理隔离状态的特定解码服务器时,陈曦设计的专用还原程序会自动启动,验证所有碎片的完整性和校验码。只有当超过预设阈值(比如90%)的碎片正确无误地抵达,程序才会自动开始解密和重组,还原出完整的证据包。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也无法被中途阻断。”

我深吸一口气,说出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而这个还原程序的启动指令和最终解密密钥……将由我,在确认绝对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一条独立的、唯一的、与所有其他通讯隔绝的渠道,亲自传递给那位最高层领导。由他,在最终的审判时刻,亲自启动。”

沉默。通讯那头是长久的沉默。我能想象到,即使是“渊默”这样经历过无数风浪的“潜龙”首领,也在消化这个计划所蕴含的庞大信息量、极高的操作难度以及那令人窒息的巨大风险。

这个“蜂巢”计划,动用了“潜龙”几乎全部的有生力量,设计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欺骗网络(迷雾层),又构建了一条极其隐秘和抗毁的数据传递通道(暗流层),最终还设置了一个需要最高权限和特定条件才能解锁的终极保险(验证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几乎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和背叛。

“……计划收到。”良久,渊默的声音再次响起,恢复了那种绝对的冷静,“‘潜龙’将全力执行‘蜂巢’。诱饵包裹制作完毕后,会向你确认启动时间。暗流层信使网络,即刻开始激活和部署。”

“辛苦了。”我郑重地说完,结束了这次至关重要的通讯。

与“潜龙”的通话结束,我并没有停下,立刻又接通了陈曦的频道。她的背景音里,键盘敲击声如同疾风骤雨。

“陈曦,‘蜂巢’计划启动。你那边的进度如何?”我直接问道。

“新加密算法核心库已完成编译和测试。境外‘洁净房’已通过匿名网络远程配置完毕,硬件正在运送途中。M-DISC光盘和特殊芯片已就位。”陈曦的汇报高效而精准,“一旦收到‘潜龙’提供的原始数据镜像,可以在四小时内完成加密、分片和冗余编码处理,并生成对应的分发指令集和验证协议。”

“很好。”我稍微松了口气,陈曦的效率一如既往地惊人,“分片后的数据,不要直接交给‘潜龙’。你需要设计一个中间接口,将数据碎片和对应的传递指令,通过一次性的、物理隔绝的方式(比如使用不联网的独立设备生成指令清单和存储芯片映射表),分别传递给‘渊默’和我。”

“明白。指令清单和映射表会分别加密,通过不同离线渠道传递。确保只有你和‘渊默’各自掌握部分信息,合在一起才能完整驱动整个暗流层网络。”陈曦立刻理解了我的意图,这是为了防止任何单点泄密导致全盘崩溃。

“最终还原程序的触发机制和密钥,”我继续说道,“我会单独设计一个物理密钥载体,由我保管。在你完成数据分片后,将最终解密算法的核心参数和验证逻辑,同样通过绝对安全的离线方式交给我。我需要确保,最终解锁的权力,掌握在唯一且绝对可靠的人手中。”这个人,目前来看,只有我和那位尚未直接接触的最高层领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以。我会将核心参数封装在一个独立的加密模块中,与数据分片完全隔离。”陈曦确认道。

所有技术环节的部署初步完成。我靠在床头,感觉大脑因为高速运转而微微发烫,像一台过载的处理器。太阳穴的胀痛愈发清晰,左腿也传来一阵阵疲惫的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