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情报暗战 沈阳谍影

第278章 情报暗战,沈阳谍影

北疆互市的喧嚣与茶马香气,被山海关厚重的城墙与凛冽的寒风隔绝在外。然而,一条更为隐秘的战线,却如同地下奔流的暗河,无声无息地穿透了地理与人心的阻隔,悄然延伸至后金的心脏——沈阳城。

盛京沈阳,虽被皇太极更名为“天眷盛京”,试图赋予其天命所归的煌煌气象,但终究难掩其根基浅薄的底色。城墙多是夯土包砖,不少地段还残留着昔日明军守御与后来战火的伤疤。街道上,身着各色袍服的满洲八旗兵丁、蒙古仆从军、以及被掳掠而来的汉人包衣阿哈(奴隶)熙来攘往,空气中混杂着马粪、皮革、炊烟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紧张气息。与北京城的恢弘规整、江南水乡的温婉繁华相比,这里更像一个被骤然催肥的军事堡垒,野蛮生长,却缺乏沉淀。

城内一隅,有一家不起眼的“陈记杂货铺”。铺面不大,售卖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也兼营些收售旧货的营生。掌柜陈三,是个约莫四十岁的汉人,面容憨厚,眼神里总带着点小生意人特有的谨慎与讨好,说话带着浓重的辽东风腔。他是数年前被掳至沈阳的汉人包衣,因识得几个字,手脚又勤快,被主子赏了点恩典,开了这么个小铺子,每月上交份例,勉强糊口。这样的人,在沈阳城里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寻常得如同地上的土砾,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额外注意。

然而,就在这铺子后院狭窄昏暗的窖洞里,却进行着足以让皇太极寝食难安的勾当。

油灯如豆,映照着一张因长期不见阳光而略显苍白的年轻面孔。他叫沈炼(虚构锦衣卫精英),是李若琏秘密派出的“夜不收”精锐,代号“影子”,已在沈阳潜伏两年有余。此刻,他正将一张薄如蝉翼的桑皮纸凑近灯焰,纸上用特制的米汤书写的信息,在微热下缓缓显现出淡褐色的字迹——这是格物院化学组根据崇祯提供的思路,改良的密写术之一。

陈三在一旁屏息凝神,大气不敢出,额角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表面上是铺子掌柜,实则是多年前就被锦衣卫发展的“暗桩”,负责接应和传递情报。

字迹逐渐清晰,内容却让沈炼的眉头越锁越紧。

“……科尔沁部使者已抵沈阳,密会于礼亲王代善府中,非为寻常朝贡,乃商讨大宗粮草贸易,数目极大,疑似为开春后大规模用兵储备……另有数股蒙古散骑部落首领近日频繁出入三大贝勒府邸,所谈内容不详,但观其随从携礼甚厚,绝非寻常拜会……城内火药局近日役使汉人工匠数目倍增,日夜赶工,看守异常严密……”

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感。

“还有这个,沈爷,”陈三压低声音,从一堆破旧衣物中摸索出一块看似普通的砖茶,小心翼翼地掰开,里面竟藏着一卷更小的纸卷,“这是‘驼铃’兄弟冒死从蒙古商队那里换来的。”

“驼铃”是另一个潜伏在蒙古部落与沈阳之间进行贸易的暗桩代号。

沈炼接过,迅速浏览,脸色更加凝重。这上面的信息更具体:“科尔沁愿以战马千匹、牛羊无数,换取粮食五千石,铁料(非兵械)三千斤。皇太极已应允,命镶黄旗固山额真督运,预计半月内完成交割。疑与绕道蒙古之行有关。”

“绕道蒙古…”沈炼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锐利如刀,“皇太极在宁远、锦州碰了一鼻子灰,新式棱堡和火炮让他吃尽了苦头。他这是要避实击虚,想重复上次入寇的旧路,甚至…更远!”

他猛地抬头,看向陈三:“这些情报,必须立刻送出去!用‘鹞鹰’最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