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火器对射

战斗进行到正午,双方的火器都快耗尽了。秦军的火药所剩无几,火绳枪的枪管热得能煎鸡蛋;南印度的土制炸弹也扔完了,士兵们开始用长矛和弯刀发起冲锋。

“换刀!近战!”赵勇拔出腰间的佩刀,率先冲了上去。

秦军士兵们扔掉火枪,拔出环首刀,与冲上来的南印度士兵绞杀在一起。刀光剑影中,不断有人倒下,恒河的水被染得更红了。

这场火器对射,虽然双方的武器都很原始,却将战场的血腥推向了新的高度。铅弹不分贵贱,炸弹不论种族,只要被击中,非死即伤。火绳枪的装填虽然缓慢,却让杀戮变得更高效——一个训练有素的火枪手,一分钟内能打死三个敌人,这是冷兵器时代无法想象的。

而这种高效的杀戮,反过来又刺激着双方对火器的改进。

多瑙河畔,欧洲的工匠们躲在城堡里,对着缴获的秦军火绳枪反复研究,试图找出提高射程和精度的方法;恒河两岸,南印度的铁匠们将阿拉伯商人带来的铁器融化,模仿秦军的枪管样式,打造属于自己的火器。

长安的百工营里,工匠们则在李砚的指点下,尝试着将火绳枪的火绳换成燧石——这样就不怕刮风下雨了;他们还在研究如何将枪管做得更细更长,让铅弹飞得更远更准;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把几个枪管绑在一起,一次打出多发铅弹……

“陛下,这是新造的燧发枪,您试试。”一个老工匠捧着一把样式新颖的火枪,小心翼翼地递给李砚。

李砚接过火枪,掂量了一下,感觉比火绳枪轻便不少。他按照工匠的指点,扳动击锤,燧石与钢片碰撞,擦出火星,点燃了药池里的火药。

“砰!”

铅弹精准地射中了百步外的靶心。

李砚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让军队先试用一批,看看效果。告诉工匠们,谁能造出射程超过两百步的火枪,朕赏他黄金百两,封他为‘火器大师’。”

重赏之下,百工营的研发热情更高了。熔炉日夜不熄,铁砧声此起彼伏,新的图纸一张接一张地画出来,改进的火器一批接一批地送往前线。

多瑙河和恒河的战场上,火器的轰鸣声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响亮。双方的士兵们趴在泥泞里,躲在掩体后,扣动扳机,看着铅弹呼啸着飞向敌人,然后倒下,或者被敌人的铅弹击中,倒在血泊里。

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