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临危不惧,单骑逆战吕布,为联军稳住阵脚赢得宝贵时间的事迹,如同在沉闷压抑的联军大营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如果说之前他挑战吕布三十合不败是“崭露头角”,那么这次在大军溃退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战成名”!
“常山赵子龙”这五个字,以前或许只在特定圈子里流传,如今是真正意义上的威震联军,名动天下!士卒们将他视为偶像,同僚们对他刮目相看,就连那些眼高于顶的诸侯,也不得不承认,公孙瓒麾下这位年轻的牙门将军,确实有过人之处。
当然,有人喝彩,就有人酸溜溜。
袁术在营中私下对心腹嘀咕:“哼,不过一勇之夫,侥幸未死,便如此张扬!公孙瓒也是,如此纵容部下,不知收敛!”
他麾下谋士杨弘凑趣道:“主公所言极是。赵云再勇,也不过是匹夫之勇,岂能比得上主公运筹帷幄?况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如此锋芒毕露,未必是福啊。”
类似这样的议论,在暗地里并不少见。但无论如何,赵云的地位和声望,已经实实在在地树立起来了。公孙瓒对他更加倚重,赏赐丰厚,军中事务也多征求他的意见。曹操、刘备等人与他的交往也愈发密切,俨然将他视为平起平坐的豪杰。
然而,赵云本人却异常清醒。他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名声冲昏头脑。营中养伤(这次又添了些新伤)时,他反复复盘与吕布的交手,深知自己与天下第一的差距依然巨大。那次逆战成功,更多是凭借一股血勇和出其不意,若真生死相搏,败亡的多半是自己。而且,联军顿兵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内部矛盾重重,前景依然不容乐观。
这天,赵云正在帐中擦拭长枪,严纲和刘备联袂来访。
“子龙!伤势如何?”严纲关切地问。
“有劳严兄挂念,已无大碍。”赵云起身相迎。
刘备叹道:“日前一战,多亏子龙挺身而出,否则我军危矣!备与云长、翼德,皆感佩万分!”
赵云摆手道:“玄德公言重了。云份所当为,何足挂齿。只是……虎牢关险峻,董卓吕布据险而守,我军虽众,却难以施展。长此以往,如何是好?”
谈到正题,三人的脸色都凝重起来。
严纲压低声音:“子龙所虑极是。盟主近日又连番议事,然袁本初优柔,诸将异心,粮草日耗,士卒思归,军心已有浮动之象。若再不能破关,只怕……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