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在父亲蔡邕那带着疏离与审视的目光中,依礼入座。赵云则如铁塔般静立其身后,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全场。他们这对组合——一位是近来声名鹊起的才女纸商,一位是英武逼人的年轻武官,在满座儒冠博带的文士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厅内宾客的目光,或明或暗地投射过来。有好奇,有探究,有欣赏,自然也少不了几分士大夫对“商贾”与“武夫”本能的轻视。蔡琰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目光中的温度差异。与荀攸、杨彪交好的一些清流官员,目光相对和善;而几位靠近少府监系统或与宦官有旧的官员,则眼神闪烁,带着审视与算计。
蔡邕作为主人,待宾客到齐后,简单致了开场词,无非是“以文会友,切磋学问”之类的场面话。随后,文会便进入了自由交流的环节。仆役们奉上香茗果品,宾客们开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很快,便有人将话题引到了近日风头最盛的“云琰纸”上。一位与杨彪交好的光禄大夫抚须笑道:“伯喈公(蔡邕字),令嫒所造‘云琰纸’,如今可是洛阳纸贵啊!洁白胜雪,韧而受墨,实乃文房佳品!老夫近日习字,非‘云琰纸’不能尽兴矣!”
此言一出,顿时引来不少附和。
“是啊!蔡姑娘巧思妙手,改良古法,惠及士林,功莫大焉!”
“听闻此纸制作工艺极为繁复,不知蔡姑娘可否为我等解惑一二?”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蔡琰身上。这既是好奇,也是一种无形的考较——想看看这位以造纸闻名的蔡邕之女,是否真有才学,还是徒有虚名。
蔡邕也看向女儿,眼神平静,看不出喜怒。
蔡琰心知这是自己融入这个圈子的关键一步。她从容起身,向众人微微一礼,声音清越悦耳:“诸位前辈谬赞了。琰愧不敢当。造纸之术,乃先贤智慧,琰不过偶得皮毛,加以改良,实不足道。若论纸之优劣,无非‘料、工、心’三字。”
她侃侃而谈,从选料之精(楮皮、麻、藤的配比与处理),到工艺之繁(浸泡、蒸煮、漂洗、打浆、抄纸、压光等七十二道工序),再到匠人之用心(火候、力道、时机的把握),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既展现了精湛的专业知识,又不失文雅,将一门工匠技艺,阐述得如同艺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