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弦号”曲率飞船的舷窗外,仙女座星系的光晕像被打翻的银箔,在深空中铺展开亿万光点。林远舟站在舰桥的观测台前,指尖划过全息投影中那颗灰黑色的星球——星核文明的母星遗址,编号“NX-739”。
“还有30分钟抵达预定轨道。”苏晚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中的便携式场力仪正闪烁着淡蓝色的光芒,屏幕上跳动着NX-739的实时数据,“根据空间结晶矿解码的信息,这颗星球的自转周期是地球的4.2倍,表面温度-173℃,大气浓度不足地球的0.01%——我们的舱外服需要开启最高级别的热防护和供氧模式。”
林远舟点头,转身看向探索队的成员:陈宇正调试着量子探测仪,伊瑟尔星的凯伦在检查舱外服的量子重构模块,新星球的阿吉则将星络草的样本装进保温箱。“所有人注意,”他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遍舰桥,“登陆后我们分为三组:我和苏晚晴负责解析遗址的核心设备,陈宇和凯伦排查时空裂隙的安全范围,阿吉带着星络草样本,测试星球表面的能量兼容性。记住,张详前教授在《统一场论》里强调过,空间崩塌后的区域会产生‘伪时空节点’,一旦检测到场力频率超过15Hz,立刻撤离,不要试图强行探测。”
“明白!”众人齐声回应。阿吉拍了拍保温箱,笑着补充:“放心,星络草对空间能量的敏感度比任何仪器都高,要是有危险,它的叶子会先变成红色。”
飞船缓缓驶入NX-739的轨道,星球表面的景象在全息投影中逐渐清晰——没有山脉,没有平原,整片大地像是被巨大的力量揉碎后又强行拼接,深褐色的岩层间布满幽蓝色的缝隙,那是时空裂隙发出的微光。更令人心悸的是,天空中漂浮着无数半透明的“碎片”,有的是倒塌的建筑残骸,有的是扭曲的飞行器部件,它们在微弱的引力场中缓慢旋转,像是凝固在时间里的尘埃。
“准备登陆舱。”林远舟按下通讯器,“目标坐标:北纬37.5°,东经112.3°,那里是结晶矿信息标注的星核文明主实验室遗址。”
登陆舱穿过稀薄的大气层,像一颗流星坠向星球表面。舱体震动时,陈宇紧握着量子探测仪,屏幕上的场力曲线忽高忽低。“奇怪,”他皱起眉头,“这里的空间能量波动很不规则,有时候会突然从5Hz跳到12Hz,但又很快降下来——不像是自然形成的时空裂隙,更像是有人在刻意干扰。”
凯伦立刻调出伊瑟尔星的空间探测数据库:“星溯者的古籍里记载过‘空间残影’,当一个文明的空间技术失控时,会在母星留下技术活动的残留信号,就像……就像火焰熄灭后留下的烟。”他指着探测仪上的峰值,“这些波动可能是星核文明覆灭时,他们的空间设备爆炸留下的残影。”
登陆舱平稳着陆,舱门缓缓打开。刺骨的寒风裹挟着细小的岩屑吹进来,林远舟率先踏上星球表面,舱外服的面罩立刻覆盖上一层薄霜。他抬头看向远处,一座半坍塌的穹顶建筑出现在视野中,穹顶的材质呈现出金属与水晶混合的质感,即使经历了百万年的风化,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密工艺。
“主实验室就在那里。”苏晚晴打开全息地图,将结晶矿中的信息与实地景象重叠,“根据解码内容,星核文明的核心技术都储存在实验室的地下层,我们需要找到入口。”
众人沿着岩层间的缝隙向穹顶建筑靠近,脚下的岩石踩上去发出清脆的碎裂声。阿吉突然停下脚步,指着保温箱里的星络草:“你们看!”原本翠绿的叶子边缘,已经出现了淡淡的红色,“这里的空间能量虽然没超过安全阈值,但对生物的影响比我们预想的大——星络草的根系已经开始收缩了。”
林远舟立刻让陈宇调整探测仪的参数:“扩大探测范围,重点监测实验室周围的空间稳定性。凯伦,用你的量子重构模块扫描建筑结构,看看有没有隐藏的入口。”
凯伦按下手腕上的装置,淡银色的能量波从他的掌心扩散开来,像水纹一样覆盖整座穹顶建筑。几秒钟后,他的脸色变得凝重:“建筑的地下层有三层,但第一层已经完全坍塌,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有一道能量屏障——不是星核文明的技术,是时空裂隙自然形成的‘空间膜’,硬度相当于伊瑟尔星的超合金。”
“能突破吗?”苏晚晴问道。
凯伦摇头:“我的量子重构模块最多只能在空间膜上打开一个直径半米的洞,而且只能维持10分钟——一旦超时,空间膜会产生反噬,可能引发局部的空间崩塌。”
林远舟思考片刻,看向陈宇:“张详前教授的‘空间应力理论’里说,空间膜的稳定性与周围的能量场相关,如果我们能找到能量场的薄弱点,或许能扩大开口。陈宇,用探测仪分析空间膜的应力分布,找到应力最低的区域。”
小主,
陈宇立刻操作仪器,屏幕上很快出现了空间膜的三维应力图,红色区域代表高应力,蓝色区域代表低应力。“找到了!”他指着图中一块巴掌大的蓝色区域,“在第二层的东南角,应力值只有其他区域的三分之一——那里应该是空间膜的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