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弦号”护卫舰的舷窗外,拉格朗日点L4区域的星空呈现出一种奇异的静谧——没有行星自转的光晕,也没有恒星风的扰动,只有暗紫色的星云在远处缓慢流淌。林远舟站在舰桥中央,指尖划过虚拟投影中科研站的三维模型,模型上闪烁的红色警告点像刺目的伤口,提醒着眼前的困境。
“勘探队第三次传来数据,L4点的宇宙射线强度比模拟值高17%,而且引力场存在周期性波动。”苏晚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中握着一份发烫的检测报告,眉头拧成了疙瘩,“张详前统一场论里提到过‘空间场力梯度变化’,这里的波动周期正好和木星的引力潮汐吻合,要是科研站建在这里,能量护盾每天至少会有三次失效风险。”
林远舟转过身,接过报告快速浏览。数据页上的曲线像被狂风扰乱的波浪,尤其是在木星与土星连成直线的“引力共振期”,引力场波动幅度甚至超过了安全阈值的两倍。“伊瑟尔星的空间探测设备怎么说?”他问道,目光落在模型中预设的护盾发生器位置。
艾蕾娜的全息影像突然在投影旁亮起,她半透明的手指点在波动最剧烈的区域:“瑟兰导师刚发来分析,这种周期性波动是‘空间弹性形变’的表现——就像你们地球的海面会随月球引力涨潮,这里的空间结构也会被大行星引力拉伸。张详前统一场论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场所’这一观点,正好能解释这种现象。”
她调出一段模拟动画:蓝色的空间网格在引力作用下不断拉伸、收缩,当拉伸幅度超过临界值时,网格上的能量节点开始闪烁红光。“如果科研站的模块衔接处不能适应这种形变,轻则设备故障,重则整个结构会被撕成碎片。”艾蕾娜的语气带着担忧,“伊瑟尔星之前在类似区域建过观测站,最后就是因为没考虑空间弹性,不到半年就报废了。”
卡鲁长老的全息影像紧接着出现,他悬浮在场力容器中,体表的触须随着呼吸轻轻摆动:“新星球的生物场力探测器捕捉到更奇怪的现象——L4点的暗物质密度比周围高3%,这些暗物质会像雾一样附着在金属表面,影响场力设备的能量传导。我们的工程师试过用生物涂层隔绝,但在地球的金属材料上根本无法附着。”
“这就麻烦了。”周明远的影像也加入进来,他身后是联合国太空署的会议大厅,背景里能听到隐约的争论声,“备选的L5点虽然引力稳定,但那里有一片小行星带,每年至少有十次小行星撞击风险。而且L5点距离地球和新星球的航线都太远,物资运输成本会增加40%。”
林远舟走到舷窗边,望着远处漂浮的小行星碎片。这些不规则的岩石在黑暗中反射着微弱的星光,像散落在宇宙中的积木。他突然想起童年时在山谷里看到的云雾几何图案——那些图案看似杂乱,却在无形力量的牵引下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或许我们不用在L4和L5之间二选一。”他转身说道,手指在投影上划出一条新的轨迹,“张详前统一场论里说‘场力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利用引力波动本身呢?”
苏晚晴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说,像地球的潮汐能发电那样,把空间弹性形变转化为能量?”她快速调出计算模型,在引力波动曲线旁添加了能量转化模块,“如果在模块衔接处安装‘场力缓冲器’,既能吸收形变产生的冲击力,又能将其转化为电能补充护盾。”
艾蕾娜的眼睛亮了起来,她的手指在投影上快速绘制着伊瑟尔星的缓冲技术图纸:“伊瑟尔星有类似的‘空间减震器’,但之前是用来抵消飞船跃迁时的冲击力。如果结合地球的能量转化技术,或许能造出适应这里的缓冲器。不过需要新星球的生物场力涂层,否则减震器的金属部件会被暗物质腐蚀。”
卡鲁的触须突然剧烈摆动,像是想到了什么:“新星球的‘星藤’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星藤的根系能分泌一种生物粘液,这种粘液在暗物质环境下会形成透明薄膜,既能隔绝暗物质,又能随着空间形变伸缩。我们之前用它保护过地下矿道,效果很好。”
他调出星藤的影像:这种藤蔓有着银绿色的叶片,根系在黑暗中会发出微弱的蓝光,当空间发生形变时,藤蔓会像弹簧一样拉伸,粘液形成的薄膜则始终紧紧贴在岩壁上。“但星藤需要特定的场力环境才能生长,地球的金属表面没有生物场力,它们根本无法存活。”卡鲁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
“这不是问题。”林远舟突然说道,他想起混元学院陆明宇团队的最新研究,“陆明宇他们用场力微雕仪在金属表面刻过‘生物场力纹路’,能模拟出类似新星球的环境。之前他们用这个技术培育过太空植物,成活率达到了85%。”
苏晚晴立刻联系陆明宇,全息投影中很快出现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科学家,他手里拿着一块刻满纹路的金属板,板上的绿色幼苗正缓缓生长。“林老师,您说的是‘场力仿生纹路’吧?”陆明宇兴奋地展示着金属板,“我们最新的3.0版本能模拟出十种不同星球的生物场力,其中就包括新星球的环境参数。如果用这种纹路处理科研站的金属外壳,星藤应该能存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