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知道陈友谅骄傲自大,故意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康茂才写信“诈降”,说“我在龙湾当内应,你快来,咱们里应外合灭了朱元璋”。陈友谅果然上当,带着大军冲进了龙湾的浅水区——这里水流浅,他的大船根本动弹不得。朱元璋的伏兵从芦苇荡里冲出来,放火烧船,一时间“火光照天,湖水皆赤”(《明史》语)。陈友谅的十万大军瞬间乱了套,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就剩他带着几艘小船逃了回去。
这场“龙湾之战”,陈友谅输得很惨,手下劝他“先养精蓄锐,以后再找机会报仇”,可他咽不下这口气:“我陈友谅啥时候吃过这亏?朱元璋,我跟你没完!”回到江州后,他立马又造了更大的战船,还把抓来的元军俘虏当“炮灰”,逼着他们去打仗——他的厚黑手段,开始变得“只讲狠,不讲谋”,这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公元1363年,陈友谅憋了三年的“大招”来了——他造了几百艘“楼船”,这船有多夸张?“高数丈,外饰以丹漆,上下三层,每层都能骑马,船的两侧还开了窗,能射箭、放炮”(《续资治通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古代版航空母舰”。他还凑了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先去打洪都(今南昌)——洪都是朱元璋的地盘,守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陈友谅觉得洪都一攻就破,可他没想到,朱文正也是个“硬骨头”。他攻了八十五天,洪都城愣是没破。这八十五天里,陈友谅的厚黑手段玩到了极致:
—威慑计:杀俘虏吓守军
他让人把俘虏的洪都守军押到城下,当着朱文正的面砍头,想吓退守军。结果朱文正反而杀了自己这边的逃兵,站在城楼上喊:“陈友谅你个弑主贼,有本事就攻进来,别在这玩阴的!”守军见主将这么硬气,也跟着喊“不怕死”,反而更卖力地守城了。
—诱降计:许高官劝投降
他让人在城下喊话,说“只要朱文正投降,封你当太尉,管辖江西之地”。结果朱文正把喊话的人射成了筛子,还让人把劝降书烧了,扔到城下:“你这封破信,还不如我家的厕纸有用!”
—地道计:挖洞想偷城
他见硬攻不行,就想挖地道进城。结果朱文正早有防备,在城里挖了“反地道”,把陈友谅的士兵从地道里拖出来砍了,还把尸体扔回洞里:“陈友谅,你想偷城?先问问我手里的刀同意不!”
陈友谅攻不下洪都,又听说朱元璋带着二十万大军来救,顿时火了——他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撤了,否则会被天下人笑话。他决定放弃洪都,去鄱阳湖跟朱元璋决战——这是一场“赌上全部身家”的仗,他输不起。
鄱阳湖之战刚开始,陈友谅的大船确实占了上风。他的楼船一字排开,像一堵墙似的压向朱元璋的船队,朱元璋的小船根本近不了身。可陈友谅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把船都连在了一起,想“抱团取暖”,结果被朱元璋抓住了机会。朱元璋让人把小船装满干草、火药,点着了往陈友谅的船队里冲,当时正好刮东北风,火借风势,一下子就把陈友谅的楼船烧了起来。
小主,
《明史》里记载这场火:“风烈火炽,烟焰张天,友谅兵大乱,焚溺死者无算。”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都在火里死了,他的大军瞬间没了士气。这时候,陈友谅要是能冷静下来,还有突围的机会,可他的厚黑本性又犯了——他觉得是手下“不卖力”,当场杀了几个逃兵,结果反而让更多士兵逃跑了。
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想从湖口突围,可朱元璋早就派常遇春带着船队把出口堵得严严实实。陈友谅站在旗舰的船头,看着四周密密麻麻的朱元璋战船,气得眼睛都红了——他这辈子耍了无数次手段,从渔家娃爬到皇帝位,从没像现在这样狼狈过。
“陛下,咱们冲出去!”部将张定边提着大刀喊,这是陈友谅手下最忠心的猛将,当年跟着他杀倪文俊、夺兵权,从来没皱过眉。陈友谅咬着牙点头,亲自拿起鼓槌敲鼓,想指挥船队突围。可他忘了,战场之上,最显眼的人往往最先挨揍——他穿着明黄色的袍子,站在最高的船楼上,活脱脱一个“移动靶”。
没等船队冲出去,一支流矢“嗖”地飞来,正好射中陈友谅的右眼。《明史·陈友谅传》里就五个字:“友谅中流矢死”,可当时的场面比这惨烈多了——陈友谅惨叫一声,捂着眼睛倒在船板上,鲜血顺着指缝往下流,染红了他那件“龙袍”。周围的士兵慌了,有人想扶他,有人想逃,船队瞬间没了指挥,乱成一团。
张定边见陈友谅死了,红着眼眶把他的尸体裹在战袍里,想带着尸体突围。可朱元璋的士兵已经杀了过来,喊着“活捉陈友谅”,箭如雨下。张定边拼了命才带着几艘小船逃出去,把陈友谅的尸体运回武昌。而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要么被烧死、淹死,要么投降了朱元璋——这场打了一个多月的鄱阳湖之战,以陈友谅的彻底失败告终。
后来有人说,陈友谅死的时候,沔阳的芦苇荡里,好多鱼都翻着肚子漂上来,像是在为他哭;也有人说,鄱阳湖底至今还沉着他的楼船,船里藏着他没来得及用的玉玺和金银——可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个靠厚黑学杀遍天下的枭雄,终究还是栽在了自己的“狠”上。
陈友谅死了,他的儿子陈理在武昌继位,可这小子没他爹的狠劲,朱元璋大军一围武昌,他就吓得开城投降了。朱元璋没杀他,把他送到朝鲜当老百姓——据说陈理在朝鲜活到了明朝永乐年间,一辈子没再回过中原,偶尔跟人说起他爹,只敢小声说“我爹是个厉害人,就是太急了”。
后人说起陈友谅,总爱把他跟朱元璋比。有人说他是“反元英雄”——这话没毛病,他确实打了不少元朝军队,从武昌打到安庆,从江西打到湖广,把元朝在南方的统治搅得稀烂。《元史》里也承认“友谅之兵,实为元之劲敌”,要是没有陈友谅在前面扛着元朝的主力,朱元璋未必能那么快在应天站稳脚跟。
可更多人骂他“心狠手辣”——杀倪文俊、杀徐寿辉,为了权力连“恩主”都敢动;打洪都时杀俘虏,打鄱阳湖时杀逃兵,把“狠”字刻在了骨子里。朱元璋后来在《御制皇陵碑》里说“友谅志骄,好弄权术,故败”,这话虽然有“胜利者踩对手”的嫌疑,但也没说错——陈友谅的厚黑学,只学了“黑”,没学“度”,把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最后没人愿意帮他。
其实陈友谅的问题,就出在“太想赢”上。他从底层爬上来,见惯了弱肉强食,觉得只要够狠、够黑,就能拿到一切。可他忘了,乱世里争天下,光靠狠劲不行,还得有人心——朱元璋一边打仗,一边搞“屯田”让百姓有饭吃,还请刘伯温、李善长这些谋士出主意;可陈友谅呢,除了杀人夺权,好像就没干过几件让百姓念好的事。
现在去沔阳,还有老人会给小孩讲陈友谅的故事。有个老渔民说,以前在芦苇荡里打鱼,网到过一把生锈的刀,刀把上刻着个“陈”字,不知道是不是陈友谅当年用过的;还有人说,每年鄱阳湖涨水的时候,夜里能听到船桨声,像是陈友谅还在找他的楼船。这些传说真假难辨,但陈友谅的人生,确实像一场跌宕起伏的大戏——从渔家娃到皇帝,从巅峰到陨落,活成了元末乱世里最“极端”的一笔。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