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霸气侧漏、杀气腾腾的诗,便是黄巢一生的真实写照。在那个风雨飘摇、腐朽不堪的唐末,他宛如一颗横冲直撞的彗星,以最激烈的方式,在历史的天空划出一道令人震撼的轨迹。

黄巢出生在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的一个盐商家庭,家里那是相当有钱,妥妥的富二代一枚。盐这玩意儿,在古代可就跟现在的石油一样金贵,是国家严格管控的物资。黄巢家靠贩卖私盐赚得盆满钵满,也正因如此,黄巢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骑射、诗文样样精通,还特别喜欢结交各路豪杰。

小时候的黄巢,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五岁的时候,他就能够和祖父、父亲对诗,那敏捷的才思,常常让大人们惊掉下巴。有一次,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思索半天也接不上来,黄巢却在一旁脱口而出:“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瞧瞧,小小年纪,就有改天换地的气魄,这要是放在现在,妥妥的天才儿童,说不定还能上《最强大脑》呢!

长大成人后,黄巢怀揣着满腔的抱负,踏上了科举之路。他满心期待着能通过科举,在官场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唐朝的科举那叫一个难考,一年就录取那么二十来个人,比现在考清华北大还难。黄巢考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是信心满满地去,垂头丧气地回,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落榜后,黄巢的内心崩溃了,愤怒如同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写下了那首着名的《不第后赋菊》,然后潇洒地离开了长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里,满满的都是他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对唐朝统治的怨恨,那股子杀气,隔着千年都能感受到。

既然科举这条路走不通,黄巢索性回家当起了私盐贩子。可这私盐买卖也是风险重重,唐代规定盐只能由国营企业经营,黄巢没有许可证,那就是违法经营。有一次,他们的盐巴被官府查封没收,这可把黄巢气得够呛。

恰在此时,关东地区发生了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那些官吏们却不管百姓死活,依旧催缴租税、差役,把老百姓往绝路上逼。走投无路的百姓们,纷纷聚集到黄巢身边,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曙光。

乾符元年(公元874 年),全国各地水旱灾害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黄巢瞅准了这个时机,开始收拢难民,积蓄力量。而就在这一年底,濮州的名盗王仙芝在长垣揭竿而起,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并传檄诸道,痛斥唐政府的统治“贪沓,赋重,赏罚不平”。这檄文一传出,就像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姓心中的怒火,赢得了广泛的拥护。

乾符二年(875 年)六月,黄巢与子侄黄存、黄揆和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在冤句响应王仙芝。两支农民军会合后,那声势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他们攻掠了十余个州,横行山东,那些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穷苦百姓,纷纷归附黄巢,短短数月之间,农民军就发展到了数万人。淮南和河南一带的农民也群起响应,多的有千余人,少的也有数百人,整个唐朝的东部地区,被搅得是天翻地覆。

黄巢和王仙芝并肩作战,一路势如破竹。乾符三年(公元876 年)七月,黄巢的农民军在沂州被诸道行营招讨使宋威打败后,并没有气馁,而是转而进军河南。他们就像一群猛虎,连下阳翟、郏城,十日之内攻占了八县,之后又攻下汝州,俘虏刺史王镣,这一下,可把东都洛阳的官员们吓得不轻,整个洛阳城都震动了。

黄巢乘胜追击,率军南下攻取唐州、邓州,又转战于荆襄,攻下郢州、复州等城池。唐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唐廷一看这情况,慌了神,连忙想招安农民军。唐僖宗下旨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衙,这王仙芝一听,心里就动摇了,想着能当个官也不错啊,就打算放弃抵抗,接受朝廷的招安。

可黄巢却不乐意了,他心想:“咱们辛辛苦苦起义,不就是为了推翻这腐朽的唐朝吗?你王仙芝说招安就招安,把兄弟们都当什么了?而且朝廷只封你,不封我,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于是,在招安这件事上,黄巢和王仙芝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中,黄巢气得不行,直接把王仙芝给打伤了。

在黄巢的坚决阻止下,王仙芝最终拒绝了唐廷的招安。但这次事件,却像一道裂痕,让黄巢和王仙芝之间产生了隔阂,两人也因此分道扬镳,各自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