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能感觉到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在他与部分队友之间。他的“高标准”和“欧洲做派”,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是一种“不合群”和“炫耀”。
夜晚,林枫敲开了米卢房间的门。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狐狸”正在泡茶,氤氲的茶香弥漫在房间里。
“博拉(米卢的名字),”林枫开门见山,语气带着困惑与一丝焦虑,“我感觉……我们的训练方式,可能无法应对世界杯的强度。节奏太慢,战术太单一,对细节的要求远远不够。”
米卢给他倒了一杯茶,笑容依旧:“林,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刚从欧洲最顶级的赛场回来,就像吃惯了精致牛排的人,突然面对粗粮,会有些不适应。”他顿了顿,眼神变得深邃,“但你要明白,这里是中国。球员的基础、习惯、理解能力,都与欧洲不同。我不能一下子把多特蒙德的那套完全照搬过来,那会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抵触。”
“那世界杯怎么办?”林枫追问,“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去和巴西、土耳其、哥斯达黎加(注:02年世界杯中国同组对手)对抗?”
“当然不。”米卢摇摇头,“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条适合这支队伍的路。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变数。我需要你做的,不是在训练场上指责和抱怨,而是用你的表现,去带动,去感染,去让他们相信,足球还有另一种踢法。你是催化剂,是标杆,而不是监工。”
他拍了拍林枫的肩膀:“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策略。首先,要让他们从心底里接受你,信任你,愿意跟着你的节奏走。这比任何战术板上的线条都重要。”
米卢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林枫的部分焦躁,也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性。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从第二天起,林枫不再公开质疑训练安排。
他依然是训练中最投入、最认真的那一个。教练组要求的折返跑,他永远冲在最前面;枯燥的抢圈练习,他不断用语言鼓励队友,提醒他们观察和一脚出球;甚至在训练结束后,他主动加练任意球和传球,他那份对技术近乎苛刻的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年轻球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些有上进心的国脚,开始模仿他的热身动作,询问他关于跑位和防守选位的问题。
林枫总是耐心解答,分享自己在欧洲学到的理念。他逐渐从一个“异类”,变成了一个值得学习和依靠的“老大”。
更让林枫感到欣慰的是,此次集训中,有两位表现出色的年轻球员,正是来自刚刚结束的“林枫足球学院”首届海选,并成功进入国家青年队的苗子。
他们在训练中展现出的扎实基本功、良好的战术意识和超出年龄的冷静,让国家队教练组都为之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