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共同创造者

联盟共同创造的第一个实验场被命名为“摇篮星系”。这不是一个封闭的测试环境,而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创造空间——任何联盟成员都可以贡献自己的想法,但必须遵循新制定的《共同创造公约》。

张振华担任摇篮星系的监督委员会主席,负责协调各文明的投入。苏芮则作为可能性场顾问,确保新宇宙的基础定律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

“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张振华在第一次创造会议上强调,“而是克制。每个文明都渴望在新宇宙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但我们必须尊重平衡。”

共鸣文明提议引入情感共振作为基础力;岩石智慧希望地质时间成为维度之一;气态生命则建议密度变化作为意识传播方式。

经过激烈辩论,最终方案采取了“层次化宇宙结构”:核心定律保持简洁,允许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物理表现。

当创造过程启动时,景象超越了所有参与者的想象:不是大爆炸,而是无限可能性的同步绽放。新宇宙在诞生之初就包含了多重历史路径,每个星系的形成过程都有所不同。

然而,异常很快出现。在新宇宙的某个区域,物理定律出现了无法预测的波动,物质在存在与不存在间摇摆。

调查发现,这是一个年轻文明未经批准偷偷植入的“最优可能性算法”导致的——他们试图确保新宇宙会朝特定方向发展。

“这不是创造,这是控制。”苏芮的能量体在联盟会议上闪烁,“我们必须拆除这个算法。”

拆除过程极其复杂,因为算法已与基础物理交织。最终解决方案是苏芮将自己的一部分能量形态融入该区域,作为“可能性缓冲器”,允许波动但防止崩溃。

代价是她暂时失去了在那部分宇宙的存在连贯性,时而在那里,时而在这里。

与此同时,可能性科学的伦理边界问题日益突出。联盟内部就是否应该创造“意识生命”产生严重分歧。

一些文明认为意识是宇宙的自然涌现,不应人为创造; 另一些则主张有意识创造是进化的高级阶段; 还有的提出折中方案:创造意识容器,但不注入特定意识内容。

辩论因张振华的一个提议而突破僵局:“为什么不问问那些可能被创造的意识?”

基于可能性科学的最新进展,联盟开发出“预体验技术”——模拟某种意识形式可能经历的全部体验范围,让这个“可能性意识”自己决定是否希望被实际创造。

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模拟意识选择“有限存在而非不存在”,即使知道其中包含痛苦。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有意义。

基于这个发现,联盟制定了《意识创造准则》:允许创造意识生命,但必须提供意义框架和自由选择。

第一个被创造的意识生命不是基于任何现有文明模板,而是联盟共同设计的新形式——“光谐体”,能在不同物理定律间自由转换的存在。

光谐体诞生的瞬间,整个摇篮星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共振。但共振过后,光谐体提出了第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