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虚拟炼丹模拟器

【关键挑战:1. 高精度、低延迟的灵力触觉反馈技术。2. 超大规模实时灵化学模拟的计算负荷。3. 虚拟环境与真实感知的无缝衔接,避免“晕动症”。4. 系统造价与普及性。】

【推荐路径:先研制单人、固定场景的桌面级或舱式原型机,攻克触觉反馈和实时模拟难题。】

路径明确,但技术集成度极高,尤其是“灵力触觉反馈”和“实时高精度模拟”是两大拦路虎。姜逸决定迎难而上,将“幻真炉”作为提升科学派整体实力的战略性项目来推进。

他首先集中力量攻关灵力触觉反馈系统。这是实现沉浸感的关键。他设计了一种“灵压触觉手套”。手套内衬遍布微小的“灵压囊”,这些灵压囊由特制的弹性灵胶制成,内部充满灵液,连接着微型的灵压泵和加热/制冷单元。当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触摸”到高温丹炉时,对应的灵压囊会瞬间发热并产生轻微膨胀压力,模拟灼热感;当“投入”药材时,手套指尖的灵压囊会模拟出药材的重量和质感反馈;当进行控火操作,调节虚拟符阵输出时,手套会反馈出相应的灵力流阻力变化。

小主,

制造这些微型的、响应迅速的灵压泵和温控单元极其困难,对材料和符阵精度要求极高。姜逸再次动用了“纳米机器人清炉术”项目积累的微加工技术,并采用了“灵力电池”中的高能量密度微型储能单元。经过无数次失败,第一代笨重但功能基本实现的灵压反馈手套原型终于诞生。

接下来是药性变化模拟引擎的升级。这需要“人工智能丹方推演”系统具备前所未有的实时计算能力。姜逸将项目与“云端丹方数据库”深度耦合,调动了数据库中所有的丹药炼制记录、物性数据、失败案例,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的训练数据集。同时,他优化了AI算法的推理速度,采用了更简化的物理模型(在保证关键现象准确的前提下,忽略次要细节)和并行计算架构,将“灵算阵盘”集群的性能压榨到极限,终于勉强达到了可交互的模拟速度(延迟控制在0.1秒以内)。

虚拟环境生成方面,则在“全息投影炼丹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大幅提升了模型精度和渲染速度。丹炉的每一处锈迹、火焰的跳动、药材的纹理都更加逼真。并引入了简单的物理引擎,模拟药材投入时的碰撞、液体晃动等效果。

用户交互则结合了改进的动作捕捉灵纹(刻印在用户手臂上)和灵波手势识别符阵,能够较为准确地捕捉用户的投药、搅拌、刻画符阵等动作。

经过近三个月呕心沥血的联合攻关,第一台“幻真炉-I型”虚拟炼丹模拟器原型机终于组装完成。它看起来像一个封闭的灵玉舱室,内部配备了头戴式显影玉璧(提供环绕视觉)、灵压反馈手套、动作捕捉灵纹以及遍布舱壁的环境灵场发生器(用于模拟丹房灵气氛围)。

首次真人测试,由姜逸亲自进行。他选择模拟炼制一炉复杂的“五气朝元丹”。戴上设备,启动系统。瞬间,他仿佛置身于一个熟悉的丹房之中,眼前的丹炉纹理清晰,炉火摇曳,甚至连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药香(由灵场发生器模拟)都几乎以假乱真。他伸出手,虚拟的手套完美同步,当他“拿起”一株虚拟的“百年灵芝”时,指尖传来了清晰的重量感和药材特有的温润触感。

投入灵芝,控火升温……姜逸严格按照优化后的丹方操作。虚拟丹炉内的药液状态实时变化,颜色、粘度、灵气波动都通过视觉和灵压反馈(如药液沸腾时的轻微震动感)传递过来。他甚至能“感觉”到药性融合时产生的细微灵力冲击。

然而,在凝丹的关键时刻,由于一个控火符阵的刻画比标准慢了半拍,虚拟丹炉内的能量瞬间失衡,模拟系统立刻计算出结果——炉内压力骤增!紧接着,姜逸的手套传来一阵剧烈的震动和灼热感,眼前的虚拟丹炉也伴随着强光和轰鸣“炸炉”了!

虽然明知是虚拟,但那逼真的反馈还是让姜逸心跳加速。系统立刻弹出详细的分析报告:指出操作延迟的具体时间点、导致的能量偏差值、以及连锁反应导致炸炉的完整过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