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材料化: 部分纤维成分可加工成低阶符纸或隔热材料;某些特定药渣中的矿物成分可提取作为填料或催化剂载体。
4. 再提取: 利用高效萃取技术(如超声萃灵),可进一步回收残留药性成分,用于配制低阶饲料或清洁剂。
【结论:药渣并非完全废物,具有多重回收利用潜力。实现资源化,可降低环境压力,创造附加价值。】
系统的分析让姜逸眼前一亮!原来这些被视为垃圾的药渣,竟是一座未被开发的“城市矿山”!回收利用,不仅符合“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更能变废为宝,创造经济效益,堵住反对者的嘴!
“药渣回收再利用计划”,立刻被姜逸提上日程,代号“回春”计划。他决定将此事作为科学派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示范项目,同时也能为宗门大比的演示增添一个“环保节能”的亮点。
计划的第一步,是建立药渣的分类收集体系。不同丹药产生的药渣成分差异很大,混合处理会降低回收价值和效率。姜逸设计了不同颜色的标识符箓和专用容器,要求各炼丹室和流水线对药渣进行源头分类,至少分为“植物类药渣”、“矿物类药渣”和“混合类药渣”三大类。此举初期遇到了一些阻力,弟子们嫌麻烦,但在姜逸强调了其长远意义和可能带来的贡献值奖励后,逐渐得以推行。
接下来,是针对不同类别药渣的回收技术研发。
对于数量最大的“植物类药渣”,姜逸首先推动“肥料化”利用。他借鉴前世的堆肥技术,设计了一种“灵能加速发酵池”。在密闭的池体中,通过注入可控温度和湿度的空气(利用简单的风符阵和加热/降温符阵实现),并接种特选的、能高效分解有机质并固定灵能的“腐灵菌”(从自然界筛选驯化而来),加速药渣的腐熟过程。系统优化发酵参数(温度、湿度、翻堆频率),确保在短时间内(数日而非数月)生产出稳定、无害、富含灵力的优质有机肥。这些肥料首先用于科学派自己的试验灵田,效果显着,灵谷和低阶药草的长势明显优于使用传统肥料的地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矿物类药渣”,则侧重于“材料化”和“再提取”。一些质地坚硬的矿渣,经过破碎、筛分后,可作为铺路材料或低阶建筑填料。含有特定金属氧化物的矿渣,则尝试用改进的超声萃取技术进行二次提取,回收有价成分。虽然回收量不大,但积少成多,且减少了原生矿产的开采压力。
最具挑战性的是“能源化”利用。姜逸尝试了两种路径。一是“直接燃烧发电”:他设计了一个小型的“药渣焚烧炉”,炉膛内布置了耐高温的导热灵管,药渣燃烧产生的热量将管内的工质(水或低沸点灵液)加热汽化,推动一个简易的灵能涡轮机(参考热机原理)发电,产生的电能并入“能源自循环示范系统”的微电网,用于照明或辅助设备供电。虽然发电效率很低,但实现了废弃物的能量回收。二是探索“厌氧发酵产气”:建立密闭的发酵罐,在无氧条件下利用特定微生物分解药渣中的有机物,产生含有甲烷和少量灵能的“灵沼气”,收集后可用于燃气丹炉或照明。此法技术难度较高,尚处于实验阶段。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回收效益,姜逸还指导弟子制作了一套“药渣资源流向监控系统”。在药渣收集点、处理车间和产品出口处安装简单的计量符阵和成分传感器,将数据实时传输到一块显影玉璧上,以动态图表的形式展示每日药渣产生量、回收处理量、以及产出的肥料、材料、能量的具体数值和折算成的贡献值收益。这套可视化系统,不仅便于管理,更是对外宣传科学派环保理念和经济成效的有力工具。
“回春”计划推行一段时间后,效果逐渐显现。丹霞峰运往废料谷的垃圾量减少了近七成,反而多出了源源不断的有机肥和少量回收材料。虽然直接的经济效益(贡献值)相对于高阶丹药的产出仍是小头,但其象征意义和长远价值不可估量。科学派“变废为宝”、“绿色炼丹”的名声悄然传开,赢得了不少注重实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弟子和执事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