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宛城锋镝,兵临汉水

宛城,这座雄踞南阳盆地的军事重镇,在初冬的寒风中更显肃杀。自接到晋王袁绍“克日南下,兵围樊城”的敕令后,平南将军曹仁便以极高的效率整军备武,将这座城池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和前进基地。如今,南下的利刃已然出鞘,直指荆州北部门户——樊城。

这一日,宛城校场之上,旌旗蔽日,甲胄铿锵。宛城兵团的主力正集结于此,进行南下前的最后检阅与誓师。与月前相比,这支兵团的构成更为丰富,气势也更显雄壮。

最引人注目的,是阵列前方那支约五千人的新军。他们虽大多由豫州降卒及部分河北新兵整编而成,被称为“南军”,但经过月余严苛操练与磨合,此刻肃立阵前,竟也透出一股沉静剽悍之气。统领这支新军的,乃是两位风格迥异却相得益彰的宿将:张辽与高顺。

张辽威名素着,勇毅果决,善于激励士气,临阵机变;高顺则严谨沉毅,治军极严,其麾下核心“陷阵营”更是天下闻名的精锐。由他二人共同执掌新编南军,正是取其刚柔并济、练兵严实之长。此刻,张辽跨坐战马,目光如炬,扫视着麾下儿郎;高顺则立于阵前,沉默地检查着士卒的兵甲装备,一丝不苟。

更令人瞩目的是,两位年轻的将领——曹休与夏侯尚,已被正式编入高顺麾下,在陷阵营中担任校尉。他们从荀攸的东路军团调来,带着在东线历练出的锐气与见识,如今投身于这天下闻名的攻坚劲旅之中,正是晋王袁绍有意锤炼这些青年才俊,使其在最严酷的环境中成长。曹休英气勃勃,夏侯尚沉稳内敛,二人立于高顺身侧,虽略显青涩,但眼神中已无半分怯懦,唯有对即将到来战事的期待与坚定。

曹仁高踞点将台,俯瞰着下方这支愈发雄壮的军队,心中豪情与责任并生。身旁,是跃跃欲试的先锋张绣,以及面容清癯、眼神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谋士董昭。

“诸位将士!”曹仁声如洪钟,传遍校场,“晋王殿下已克汝南,鼎定中原!今我宛城兵团,奉王命,挥师南下,剑指樊城,叩响荆襄之门!此战,关系全局,务必奋勇争先,扬我军之威,助大王成就一统之业!”

“奋勇争先,扬威荆襄!”数万将士齐声高呼,声浪直冲云霄,惊起远处寒鸦一片。

张绣率先请命,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迫切——这是他归附晋王后的首战,亟需证明自己的价值:“将军,末将愿率本部铁骑为先锋,为大军扫清道路,直抵樊城之下!”

董昭亦捻须道:“将军,昭已准备停当。届时大军围城,攻心之策便可施行,必叫那文聘内外交困!”

曹仁目光扫过张辽、高顺:“文远,孝甫!南军新成,此战正是磨砺之时。你二人率部为中军先锋,紧随张绣将军之后,务必按时抵达樊城,参与合围!”

“末将领命!”张辽、高顺齐齐抱拳,声如金石。

曹仁最后望向北方,那是晋王中军所在的方向,沉声道:“大王已在汝南庆功,接下来,便看我宛城兵团的表现了!传令,三军开拔,兵发樊城!”

“咚!咚!咚!”

战鼓擂响,声震四野。张绣的西凉铁骑首先如离弦之箭般冲出宛城,卷起漫天烟尘。紧随其后的,便是张辽、高顺所率的南军将士,步伐整齐,兵甲映着冬日微光,虽为新军,却已显露出不容小觑的锋芒。曹仁亲率主力大军及董昭等谋士、攻城器械,浩浩荡荡,如同决堤的洪流,向着南方汹涌而去。宛城锐士,正式踏上了南征之路,目标直指那横亘于汉水北岸的坚城——樊城。

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如同荆州北面最坚固的盾牌。城墙高厚,濠沟宽阔,经刘表多年经营,防御设施完备。守将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素以忠勇善战、熟悉水陆战法着称,是荆州军中难得的良将。得知宛城曹仁兵团异动后,文聘便已加紧备战,囤积粮草,加固城防,征调民夫,决心凭此坚城,阻敌军于汉水之北。

然而,当斥候接连回报宛城兵团规模之庞大、兵锋之锐利时,文聘的心还是沉了下去。尤其是听闻张绣铁骑已迫近樊城郊野,后续大军络绎不绝,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