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三军誓师,投鞭断流

建安五年,夏。

黎阳城南,黄河之滨。

时值拂晓,东方天际刚泛起鱼肚白,广袤的原野上却早已是人喊马嘶,旌旗如林。十万河北精锐,按冀、幽、并、青四州序列,肃然列阵。刀枪如麦穗,剑戟似麻林,铁甲的寒光在熹微的晨光中连成一片冷冽的银色海洋,自河岸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仿佛与那浑浊奔流的黄河水融为一体。

中军处,一座三丈余高的土木誓师台拔地而起,气势恢宏。台分三层,饰以玄色与绛红色帷幔,象征水德与火德交织的征伐之气。顶层陈列着太牢三牲,香烟缭绕;中层矗立着巨大的战鼓与号角;底层则环列着手持戈戟、神情肃穆的虎贲卫士。台前,一面硕大的“袁”字帅旗,以及代表四州牧守的旌旗,在初夏的河风中猎猎作响,舒展如云。

今日,便是袁绍选定誓师南下的吉日。

黄河的波涛声,与十万大军压抑的呼吸声、战马偶尔的响鼻声、甲叶轻微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低沉而威严的背景音,压过了清晨的鸟鸣虫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气、河水的湿气,更弥漫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名为“决战”的气息。每一个士卒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兴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大战的渴望。他们知道,脚下的土地已是敌境,而前方,便是决定天下归属的战场。

辰时正刻,旭日跃出地平线,万道金光瞬间洒满大地,将黄河染成一条流动的金带,也将十万大军的盔甲映照得熠熠生辉。就在这时,中军方向传来三声震天动地的号炮!

“轰!轰!轰!”

炮声如同惊雷,滚过原野,震得人心旌摇曳。随即,低沉雄浑的牛角号连绵响起,如同巨龙的呼吸。

“大将军到——!”

一声悠长的高喝,穿透了所有的喧嚣。只见袁绍在一众顶盔贯甲的核心文武簇拥下,缓步登上了誓师高台。他今日未着公服,而是身披一套特制的明光鎏金甲,外罩玄色绣金斗篷,头戴赤缨金冠,腰佩倚天长剑(仿制)。阳光照在他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使他宛如天神下凡,威严不可直视。

沮授、田丰、荀攸、程昱等谋士,颜良、文丑、张合、高览、张辽等武将,皆按品阶肃立台下两侧,人人神情肃穆,目光追随着那道金色的身影。

袁绍立于台顶,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无边无际的军阵。十万双眼睛也同时聚焦于他,那目光中蕴含的力量,足以让山河变色。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感受着这权力与力量汇聚的巅峰时刻。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在密室里犹豫不决的诸侯,而是即将挥师南下、执掌天下权柄的霸主!

誓师大典,依古礼进行。

在赞礼官的高声唱喏下,袁绍率先面向东方,于祭案前躬身下拜。太常寺官员点燃了堆积如山的柴薪,火焰腾空而起,夹杂着牺牲的油脂香气,直冲云霄。这是将出征之意,上达天听。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袁绍的声音通过特制的铜制喇叭,清晰地传遍四野,带着一种庄严肃穆的腔调,“臣,大将军、邺侯绍,谨率王师,昭告于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云雷雨、历代先帝之灵!”

他展开一篇早已写就的祭文,朗声诵读。文中痛陈曹操“窃弄国柄,残贤害善……豺狼野心,潜包祸谋……污国虐民,毒施人鬼”等种种罪状,申明自己“奉辞伐罪,肃清寰宇”的正义性,祈求上天庇佑,祖宗默佑,使“王师克捷,逆臣殄灭,汉室再兴,四海咸安”!

祭文读完,投入火中,与烟火一同升腾。全军将士,在各级将官的带领下,齐刷刷单膝跪地,低头默祷。这一刻,一种神圣而悲壮的使命感,在每一个人心头滋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