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峪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西北侧,算是太行山余脉分支,距门头沟城区约25公里。
从城区出发,沿永定河支流的盘山公路行驶,需穿过6个隧道、翻越3道山梁最终到达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平缓地带,就是灰峪村的旧址了。
村子坐北朝南,背靠一片绵延2.1公里的缓坡,当地人称这个坡为“化石坡”,村前有一条季节性溪流,干涸期河床裸露,里面全是棱角分明的岩石碎块。
灰峪村在当地山民口中,始终与“诡异”“危险”挂钩。
周边村镇流传着诸多关于灰峪村的传说。有人在深夜路过化石坡时,听见岩层里传来“沙沙”声,像有人在翻动树叶。有人曾在废弃村屋的窗台上,看见过带叶脉纹路的石块,天亮后石头便消失了。
据说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有村民在化石坡挖煤时离奇失踪,搜救队最终只找到一块嵌着头发的页岩。
这些传说,让灰峪村多了一层神秘色彩,刻进了村子脚下的岩层里。这里每一块裸露的岩石,都藏着比村子历史久远千万倍的秘密。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1987年发布的《北京西山地质调查报告》,灰峪村及周边区域的岩层形成于约2.9亿-2.7亿年前。那时的古生物生物死亡后,遗体被泥沙迅速掩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高压、高温作用,有机质逐渐碳化,形成化石,最终与岩层融为一体。
1998年,灰峪村“化石坡”被正式列为北京自然博物馆“野外地质教学基地”,2005年纳入北京市市级地质遗迹保护点,每年接待地质专业学生、科研人员约3000人次,主要开展古植物化石采集、地层年代测定等研究工作。
这个村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年轻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村子逐渐走向沉寂。
2005年夏季,村后里最后一座煤窑因暴雨引发了坍塌。3名矿工被困井下,经72小时搜救,仅找到1具遗体,另外2人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