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影响视角: 这场谈判的结果,将向外界传递一个强烈信号:顶级生态如何看待和估值这类底层技术创新,可能影响后续类似团队的融资与合作策略。
· 个人信任视角: 林婉婷在关键分歧点上的态度和让步空间,正在被团队成员细致观察,用以评估其“长期主义”承诺的可信度。
陈博士(技术审视):“坦白说,你们的内存管理模块还有优化空间。如果接入我们的‘天河’光量子计算原型机进行模拟,可能会暴露更深层次的并行处理瓶颈。”
王哲(技术自信与开放):“我们欢迎更极致的测试。瓶颈意味着下一个突破点,我们乐于在更强大的平台上验证和迭代。”
吴先生(框架构建):“我们必须考虑生态的整体健康度。无条件的技术独立,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和内耗。我们需要一个平衡点,一个既能激发你们活力,又能保证战略协同的‘安全护栏’。”
苏小蕊(风险控制):“‘安全护栏’不能变成‘束缚衣’。我们需要明确的、不可随意解释的触发条件,以及相应的争议解决机制。”
李壮(价值争取):“我们理解隐性资源的价值,但也请‘深空’看到,‘瞬忆’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全新的用户视角和市场活力,这同样是生态急需的‘新鲜血液’。”
在讨论到资源投入与主导权的根本矛盾时,王哲再次引经据典,语气平和却坚定:“汉代桓宽《盐铁论》有云:‘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们理解‘深空’需要规则与协同,但也请相信我们作为‘明者’和‘知者’,会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过度的预设和限制,可能会扼杀这种因时而变的灵气。”
经过数小时近乎烧脑的激烈交锋,双方在几个核心条款上达成了初步共识,尤其是在王哲提出的“优先邀约与利益共享”机制基础上,找到了前进的路径。一份修订后的合作备忘录被打印出来,墨迹未干。
林婉婷亲自送他们到电梯口,笑容依旧温和:“今天的讨论非常有益。你们比我想象的还要出色。回去仔细看看备忘录,我们下次谈具体的技术接入和资源落地计划。”
电梯门合上,将“深空”总部的静谧与精密隔绝在外。四人站在下行的电梯里,没有人说话。脸上没有明显的喜悦,只有一种高度精神集中后的虚脱感,以及混合着成就感与更大压力的复杂情绪。他们拿到了一份比“磐石资本”那份更尊重他们、也更宏大的合作蓝图,但也清晰地意识到,他们已经半只脚踏入了一个规则更复杂、玩家更强大的棋局。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加如履薄冰。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映照着他们沉思的脸庞,前方的路,既清晰,又更加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