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前暗流

校园科技节开幕在即,甫京大学沉浸在一种节日般的喧嚣与期待之中。条幅高挂,展台林立,空气中交换着关于创新与未来的热烈讨论。然而,在这片看似蓬勃向上的氛围底下,一股针对王哲团队的暗流,正悄然通过人际网络与私下议论扩散开来。这暗流的源头,直指那个在模拟盘决赛中与他们有过激烈交锋的对手——高远。

在这个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社交媒体雏形初现的年代,校园内的信息传播主要依赖BBS论坛、线下社团网络和人际口耳相传。这种相对传统的方式,使得某些负面消息的传播虽不如后世迅猛,却更具隐秘性和“可信度”,如同暗室中的霉菌,不易察觉却缓慢渗透。高远凭借其学生会干部的身份和更广泛的社会交往,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拥有天然的优势。

高远并未从模拟盘决赛的失利中真正释怀。彼时的挫败感与当前王哲团队因科技节获奖而声名鹊起形成的反差,像一根刺扎在他心头。他并非鲁莽之辈,其行事风格带着一种精心计算的冷峻。他没有选择公开挑衅,而是利用其影响力,在篮球队聚餐、学生会内部会议、甚至与一些教授“闲聊”时,看似无意地放出一些风声:

“王哲他们那个项目,概念是不错,但听说技术架构有点问题,靠几个学生东拼西凑,稳定性堪忧啊。”

“他们那个演示,水分不小,当时评委可能被唬住了。真正懂行的一试就知道,离实用差得远。”

“创业?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心思太活,怕是会影响学业根基。本末倒就就不值当了。”

这些话半真半假,裹挟着看似关心的外衣,精准地投向那些可能对王哲团队产生影响的角落——潜在的评委、感兴趣的教授、甚至是一些观望中的同学。他的目的并非 immediate confrontation(直接对抗),而是要在一场关键战役开始前,先行削弱对手的“势”,在舆论场上制造一种不利于王哲团队的“低气压”。

流言最初是通过张涛在技术论坛上认识的一位朋友之口,传到团队耳朵里的。在一次线上交流时,对方迟疑地问:“涛哥,听说你们那个‘瞬忆’系统,底层架构不稳定,演示的时候都卡死过?外面好些人都在传,说你们……有点急功近利,项目没那么实。”

自习室里,气氛瞬间凝重。

李壮第一个炸了毛,拳头砸在桌子上:“放他娘的屁!肯定是高远那孙子搞的鬼!背后捅刀子,算什么本事!我去找他当面对质!”

苏小蕊眉头紧锁,语气冰冷:“愤怒解决不了问题。这些流言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明显是针对我们演示的弱点和外界可能的疑虑来的。我们需要评估其潜在影响。例如,如果评委听到这些说法,可能会在评审时带着更苛刻的眼光。”

张涛脸色发白,喃喃道:“他们……他们怎么能胡说?系统架构是我们一点一点优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