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乱流求生与契约呼唤

时空乱流中的“漂流坟场”,成为了希望要塞幸存者们残酷的新现实。这里没有日出日落,没有星辰指引,只有永恒的混沌与随时可能降临的毁灭。生存,变成了最原始、也最极致的课题。

适应环境成为了首要任务。在苏婉和艾米丽的主导下,幸存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这片混沌疆域的特性,以及残骸集合体(他们开始称之为“堡垒核心”)与新环境的互动。

他们发现,时空乱流并非完全无序。在某些宏观尺度上,它存在着某种混沌动力学意义上的“流向”,如同大气层中的急流。这些“能量流”相对稳定,虽然内部依旧狂暴,但至少提供了明确的移动方向,而非在原地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差别撕扯。

“我们需要一张‘海图’,”艾米丽在临时搭建的、由几块扭曲的合金板和闪烁的能量脉络构成的“观测站”里说道,她的眼睛紧盯着由残存传感器拼凑出的、不断扭曲变化的读数,“哪怕只是标记出哪些区域是绝对致命的‘漩涡’,哪些是相对平缓的‘航道’。”

这项工作极其危险。每一次将探测设备(通常是小型、 expendable 的活性荆棘碎片)投入乱流,都可能引来不可预知的能量反噬。但他们别无选择。

陈海领导的工程小组,则专注于“堡垒核心”的结构强化与能量系统优化。他们利用一切可用的材料——主要是从破损舱段回收的合金,以及那些在乱流能量滋养下缓慢再生的活性荆棘物质——如同修补破船般,加固着核心的外壳。新的外壳不再是光滑的平面,而是布满了不规则的能量导流槽和阻尼结构,模仿深海生物适应水压的形态,以更好地分散和抵御时空撕扯力。

最大的突破来自于对“能量触须”网络的优化。通过反复试验和从林渊根系记忆中挖掘出的相关片段,他们成功引导这些触须形成了更加复杂的分形吸收阵列。这使得能量采集效率提升了数倍,虽然依旧无法支撑大规模能量消耗,但至少确保了生命维持、基础防御(主要是结构稳定场)和最低限度的科研活动得以持续。

然而,危机无处不在。一次剧烈的时空褶皱突然在“堡垒核心”附近形成,产生的引力梯度差点将整个残骸撕裂。尽管他们侥幸逃脱,但代价是失去了两个外围的休眠舱段,以及里面数百名沉睡的同胞。这次事件如同冰冷的鞭子,抽打着每个人的神经,提醒他们死亡的如影随形。

在应对物理生存挑战的同时,魏风面临着更严峻的问题——他与林渊之芽的连接,以及“堡垒核心”的“活性”,正在持续衰减。

“流放”带来的创伤是深重的。林渊之芽的意识仿佛受到了重创,其反馈变得更加微弱,几乎难以感知。而那些新生的能量触须和再生的活性组织,也缺乏之前那种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感觉,更像是在执行一段预设的、僵硬的程序。

魏风端坐在布满裂纹的荆棘王座上,他能通过王庭感受到“堡垒核心”的“疲惫”与“迷茫”。这片残骸,这个共生的造物,其灵魂仿佛正在沉寂。

他知道,仅仅依靠能量的补充和物理的修补,无法真正唤醒这片土地。他们需要重新点燃那“契约”的火焰。

他再次尝试进行深度连接,但通往林渊意识原点的路径变得异常阻塞和危险,充满了精神层面的乱流,强行突破很可能导致自身意识的永久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