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领域的暗流涌动,并没有打乱林万骁的整体布局。
一个区域的长远竞争力,绝非仅仅依靠经济数据和产业规模。
硬实力能让城市变大,软实力才能让城市变伟大!
区委常委会上,林万骁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文化龙湖”的建设构想。
“同志们,我们谈发展,不能只盯着GDP,不能只算经济账。”林万骁没有看稿子,话语却条理分明,“龙湖有今天的经济基础,是靠实干拼出来的。但要想行稳致远,要想让龙湖真正成为人才近悦远来、市民安居乐业的热土,我们必须夯实文化这个根基。文化是灵魂,是凝聚力,更是软实力和竞争力。”
他列举了龙湖的文化家底:一条承载了百年商埠记忆、如今却破败不堪的“龙口老街”;几处散落在城区角落、亟待修缮的古建筑;还有那些几乎被遗忘的民间手工艺、地方戏曲和传统节庆活动。
“这些,不是负担,而是宝藏!”林万骁语气坚定,“我们要做的,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保护性开发,是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赋能城市发展。”
“文化龙湖”建设,首要工程便是“龙口老街”的修复与活化。
项目启动前,争议不小。区长章峰柏在办公会上委婉提出:“林书记,老街那边住户密集,产权复杂,拆迁改造成本高,周期长,会不会影响我们抓经济建设的精力?而且,投入这么大搞文化,短期内很难看到直接的经济回报。”
一些干部心里也嘀咕,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面子工程。
林万骁没有强行压服,而是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区委中心组学习,将会场直接搬到了龙口老街。常委们踩着青石板路,看着两旁斑驳的骑楼、歪斜的木门、以及纵横交错如蛛网的电线,耳边是居民在狭窄巷道里生活的嘈杂声。
“大家看看,”林万骁指着一栋窗棂雕花精美的破旧骑楼,“这上面的雕工,放到现在,需要多高的成本?这是我们祖辈的审美和匠心。再看看这整条街的格局,百年前的商业脉络清晰可见。推平了盖高楼,简单直接,但龙湖的历史根脉也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