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挥手,门外士兵抬进几大筐粗布衣裳和干粮。“带上这些,回去告诉村里人——李公不杀人,只给活路。”
当天傍晚,第一批二十人被释放。他们背着粮食走出祠堂时,不少人回头望了望那面残破的旗杆,然后默默低头前行。
夜深,主帐灯火未熄。
李瑶将《安民七条》初稿铺在案上,第七条末尾写着:“凡举报贪吏、欺民之官者,经查实,赏银五两,并优先授田。”她抬头问:“这一条会不会太重?”
“不重。”李震正在看一份新报上来的名单,上面是战死士兵的籍贯与家属住址,“有些人一辈子都没人听他说一句冤。现在我们既然管了这摊事,就得让人敢说话。”
话刚落,帐帘掀开,一名将领闯入,身后跟着三人,皆身披铠甲,神情凝重。
“将军!”为首者抱拳,“我等联名请命——斩首三百,以儆效尤!此地叛乱非一日之寒,若不立威,日后处处皆反!”
李震没抬头:“你们带来的人,都参与过攻寨?”
“正是!弟兄们流血拼命,难道换来的却是宽恕仇敌?”
“流血是军人的本分。”他终于抬眼,“可治世不是靠杀出来的。你们去看看外面那些人,有几个真想打仗?他们只是不想饿死。”
“可纵容必生后患!”另一人急道。
“真正的后患,是让百姓觉得朝廷比贼还狠。”李震站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块薄木片,放在灯下,“这是空间系统留存的照片——半月前,一个村子全家饿毙,倒在门槛内侧。为什么没人逃?因为路上全是巡查的兵,抓到逃荒的,当流寇处置。”
帐内骤然安静。
他继续说:“他们造反,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今天我们若再堵死这条路,明天就会有三千个村子学他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将领们垂首不语。
李瑶趁机道:“已安排文吏明日下乡宣讲七条,另设‘民怨箱’,凡有诉状皆可投递。同时派出流动医队,为伤者疗治,也算表明态度。”
李震点头:“很好。另外,通知各乡里正,凡协助重建者,工分计入家族档案,子孙入学可优先。”
将领退出后,李毅才从帐角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