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烽在训练场土台上的那番讲话,如同一声春雷,炸响了磐石谷沉闷的天空,更似一道强光,驱散了弥漫在队员们心头多日的迷雾。话语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当它源自信任的领袖,契合了人心深处对秩序和理解的渴望时。一夜之间,山谷里的气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窃窃私语、眼神闪烁的不安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后的振奋和一种被赋予了崇高使命的激昂。

恐慌的暗流,被巧妙地疏导、转化,汇聚成了一股更加汹涌澎湃的建设洪流。

好奇变为求知欲。以前提到那神秘的“蓝光”和“嗡鸣”,队员们多是畏惧和回避。现在,态度截然不同。休息时,总有三五成群的队员围住李文,不再是打听鬼怪传说,而是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好奇心追问:

“李干事,那‘海外设备’是靠啥动的?电?还是烧煤的汽力?”

“它那个胳膊,咋能一会儿变钻头,一会儿变铲子哩?是里头有机关吗?”

李文推了推眼镜,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光彩。他尽其所能,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杠杆、滑轮、齿轮传动等基本原理,甚至用木棍和石子在地上画示意图。以前门可罗雀的识字班,现在人头攒动,李文趁机在教“工”、“农”、“兵”之余,加入了“力”、“机器”、“科学”等新词,还简单讲解为什么斜面省力、轮子能滚动。一种对知识和技术的朴素渴望,在这群曾经只知抡锄头、放枪的战士们心中悄然萌发。

敬畏变为自豪感。曾经对“神迹”的敬畏,如今转化为对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无比自豪。每一个平凡的建设岗位,都被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

在引水渠工地上,队员们挥汗如雨,清理着碎石淤泥,口号变成了:“加把劲,把渠基打扎实,可不能拖了‘海外设备’的后腿!”

在平整训练场的工地上,大家比赛似的搬运土石,有人高声笑道:“咱们把这地整得越平,将来‘高科技’干活就越顺溜!咱们流汗,就是给设备加油!”

就连炊事班烧火做饭,也多了份心思:“吃饱了才有力气,有力气才能建设根据地,才能对得起海外同胞的支援!”

一种“我们正在创造历史”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劳动不再仅仅是生存所需,更是一种光荣的使命和责任的表达。

保密变为自觉行动。保密纪律,从一项需要反复强调、甚至严厉惩处才能维持的外部约束,内化成了每个队员自觉维护的荣誉准则。

哨兵执勤时,眼神更加锐利,对任何试图靠近“特殊区域”的风吹草动都保持最高警惕,他们将其视为保卫“国家机密”的神圣职责。队员之间互相监督,若有人无意中提起相关话题,立刻会有同伴提醒:“哎,慎言!纪律!”这种提醒不再是冷冰冰的禁令,而是带着共同守护秘密的战友情怀。保密,成了连接他们与那个宏大爱国叙事的精神纽带,成了他们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