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崖的初夏,草木葱茏,溪流欢唱,整个山谷仿佛都充盈着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然而,与这自然生机形成微妙对比的,是营地内日益凸显的某种“成长的烦恼”。队伍规模已悄然膨胀至六十余人,成分复杂——有原“山虎小队”的老底子,有收编的赵铁锤部溃兵,更有源源不断投奔而来的贫苦农民和零星散兵。原有的“山虎小队”这个称呼,听起来更像是一支精干的特种分队,显然已无法涵盖和代表眼下这支初具规模的武装力量了。

更现实的问题是管理。新老队员之间,不同来源的队员之间,难免存在隔阂和摩擦。训练时口令不一,休息时各自抱团,甚至因物资分配、任务轻重而产生龃龉。缺乏统一的、明确的纪律约束和共同的身份认同,这支队伍就像一堆散乱的砖石,看似庞大,却难以构筑成坚固的堡垒。

对外活动也面临尴尬。当队员外出执行任务或与百姓接触时,对方问起“你们是哪部分的?”,回答“山虎小队”往往引来疑惑的目光。他们需要一个更响亮、更正规、更能体现其抗日宗旨和战斗意志的旗号。

正规化,已不再是林烽脑海中的一个概念,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 他深知,一支没有灵魂、没有纪律的军队,人数再多也不过是乌合之众。

夜晚,支队部所在的岩洞里,油灯如豆。林烽、老赵、赵铁锤三人围坐在石桌旁,神情严肃。桌上摊着一张简陋的、画着组织架构草图的兽皮。

“是时候给咱们的队伍起个正式名号了。”林烽开门见山,“得起个既响亮又有意义,还能让弟兄们有归属感的。”

老赵磕了磕烟袋锅:“得起个有气势的,让鬼子汉奸听了就胆寒!”

赵铁锤沉吟道:“还得接地气,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

林烽的目光投向岩洞外漆黑的夜空,又缓缓扫过洞内粗糙的岩壁,最终定格在脑海中“鹰嘴崖”这三个字上。鹰,猛禽也,搏击长空,目光锐利,象征着勇敢、顽强和自由。而“鹰嘴崖”,正是他们这支队伍扎根、成长的地方。

“咱们以鹰嘴崖为家,就要有鹰的胆魄和志向。”林烽眼中闪烁着光芒,“我看,咱们的队伍,就叫——‘山鹰支队’!怎么样?”

“山鹰支队?”老赵和赵铁锤低声重复了一遍,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好!这个名号好!”老赵一拍大腿,“山鹰,既是咱们的根,又寓意着咱们要像山鹰一样,在这片大山里翱翔,瞅准机会就给鬼子来一下子!”

赵铁锤也重重点头:“有劲!有气势!听着就提气!”

名号既定,接下来是更核心的内容——纪律。没有铁的纪律,再好的名号也是空谈。林烽根据这段时间的带兵经验和深刻教训,提炼出了最核心、最必须遵守的三条:

1. 一切行动听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