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矛盾都是由小到大,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壮大,发现的越早,解决的难度越小。可是王之孝等人却没有这个意识,觉得几个国家都消灭了,华襄武装已经稳固地控制了朱达路,不怕夷人能闹出什么幺蛾子。
韦处厚能够从文官队伍中脱颖而出,自然是有其过人之处,有思想、有能力,故而被李纯发现,提为瞿印路总督。
韦处厚带人乘船首先到达索木哈特,与宋朝隐寒暄了一阵。由于宋朝隐所在的镇罗军还要参加第三波远征,所以就仍驻扎在索木哈特没动,等待朝廷后续的安排。
宋朝隐也清楚,自己资历不够,要想再进一步,必须像张广孝、王之孝那样,再打一仗,索性就放平心态,补充部队缺额,加强训练,准备在第三波征战中大显身手。
朝廷给瞿印路的四界定为:东到亚穆纳河与恒河汇合处,北到吐蕃高原,南到讷尔默达河,西到苏莱曼山脉,首府则定在巴尼伯德(德里附近)以东的小城锡亚纳。
既如此,韦处厚就带着人向内陆进发,宋朝隐还专门派出一营人员,护送韦处厚等人到达巴尼伯德。韦处厚到了巴尼伯德以后,觉得这里作为以前拉其普特的都城,基础还不错,就暂时将瞿印路的总督府安顿在这里。
韦处厚还专门带人到锡亚纳看了一番,发现就是一个很小的城镇,连国内的一个县城都不如,怎么也没想到会把首府设在这里。
韦处厚仔细想了一番,这才理解了李纯的意图,瞿印路位于西天竺,降水量比东天竺少很多,中心位置有个拉贾斯坦沙漠,首府设在哪里都不合适。
巴尼伯德靠近整个路的中心,倒是适合作为首府,但是朝廷要求路的首府以华襄两族为主,全部要远离夷人大城市重建。锡亚纳在恒河西岸,水量相对充足,周围都是肥沃的平原,粮食供应没有问题,以后建成之后,确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巴尼伯德作为哈纳郡的郡城,暂时也作为瞿印路的驻地,韦处厚决定立即命人在锡亚纳大规模筑城,待新城筑好了,总督府就全面搬过去,将巴尼伯德还给拉普郡。
韦处厚觉得新首府应该有个好名字,锡亚纳位于恒河西岸,干脆就叫做恒纳府,然后就让布政使金明仁征集民工,主持恒纳府的筑城事宜。
除了恒纳府之外,韦处厚也将全路的各个郡重新整合设置,共设置15个郡。
在印度河下游设置信德郡,以拉奇城(今卡拉奇)为郡城。
在印度河中游设置曼苏郡,以科德吉(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北部)为郡城,将科德吉改为科德城。
在木尔坦周边设置遮普郡,郡城设在木尔坦,将木尔坦改为木坦城。
在印度河上游的东部设置沙亚郡,郡城设在拉合尔,将拉合尔改为拉合城。
在印度河上游的西部的犍陀罗一带设置犍罗郡,郡城设在勒尼亚尔(今拉瓦尔品第附近),将勒尼亚尔改为勒尼城。
在瞿折罗西南海岸设置古吉郡,郡城设在索木纳特(今古吉拉特邦南部海岸),改索木纳特为索木城。
在瞿折罗内陆地区设置折罗郡,郡城设在阿穆达巴(今古吉拉特邦中东部),改阿穆达巴为穆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