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令教学法”如同地下暗河,在严密的封锁下悄然流淌,滋养着少数胆大心细的妇人。但赵小满深知,这种方式传播范围有限,且依赖默契和时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男人们的警惕并未放松,李屠户和赵金宝等人身上的痒痛虽消,但那怨毒的目光却时常在远处逡巡,像伺机而动的毒蛇。
如何能将知识更广泛、更不易察觉地传播出去?赵小满的目光,投向了屯子里那些最不受重视、却又无处不在的身影——**孩童**。
在赵家屯,孩子尤其是女娃,几乎是透明的存在。他们满山遍野地疯跑、捡柴、挖野菜,哭声笑声叫骂声充斥每个角落,却鲜少有大人会认真去听他们在说什么、唱什么。童谣、顺口溜,是这片贫瘠土地上孩子们唯一的娱乐,也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最初方式。
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在赵小满心中酝酿。
她开始有意识地留意屯子里流传的童谣,琢磨着它们的韵律和句式。然后,在一个无人注意的午后,她坐在溪边清洗野菜,附近有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在追逐打闹。
她像是无意识地,用轻柔的、带着韵律的调子,哼唱起来。声音不大,却清晰地飘向那些孩子:
“小耙子,挠呀挠,**深翻土**呀苗苗笑~”(对应:深翻土地)
“烂叶叶,臭秸秸,**堆成堆**呀发热了~”(对应:堆肥原料堆积)
“热乎乎,烫手心,**翻个个**呀金宝贝~”(对应:发酵高温需翻堆)
“黑乎乎,软绵绵,**撒地里**呀长甜甜~”(对应:施用肥田)
简单的词句,重复的旋律,正是童谣最典型的特征。里面嵌入了“深翻”、“堆堆”、“发热”、“翻个”、“撒地”等关键词。
孩子们的游戏停顿了一下,好奇地看向这个很少唱歌的姐姐。其中一个胆子稍大的女孩,下意识地跟着哼了一句“长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