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压下心头的激动,笑着解释:“这是城里书局新印的启蒙书,特意送来给孩子们用的。您看这注解,是不是比咱们手抄的更清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默也拿起一本翻,越翻越惊喜:“这上面的字大小正好,适合孩子认;注解都是大白话,像‘教之道,贵以专’,解释成‘教书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专心’,连最笨的孩子都能听懂!”
华工们也围了过来,其中一个指着最后一页的“工匠篇”:“这上面有‘锯木法’!‘执锯稳,顺木纹,起锯慢,落锯匀’,还有图呢!俺儿子要是学会这个,就不会总把木料锯歪了!”
天宇看着众人惊喜的神情,又看向系统面板。上面显示“文化传承功能可随覆盖率提升解锁更多内容”,心里豁然开朗——基础教育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教化,是让知识与生活、技艺与文字结合,让文化像种子一样扎根在每个人心里。
他对陈默和周老先生说:“这新典籍来得正是时候。咱们接下来分三步走:先让幼童背《三字诀》打基础,再让大孩子学《算术百题》和《农家常识》,最后让华工子弟和工匠学徒学技艺图谱。我再去申请些积分,多生成些书,争取让每个教学点都能用上。”
周老先生摸着新典籍的封面,突然老泪纵横:“活了大半辈子,就盼着咱庄稼人也能识文断字,懂些道理。现在总算看到盼头了……”
夕阳西下时,天宇往回走。路过华工工棚,听见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声音稚嫩却整齐,穿透暮色,在田野间回荡。
他抬头看向天边的晚霞,系统面板还在眼前闪烁,“文化传承”四个字仿佛散发着光。他知道,这只是新篇的开始——当典籍里的知识变成田埂上的计算、工棚里的契约、作坊里的图谱,当每个普通人都能从文字里找到生活的门道,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之根,才算真正扎稳了。
晚风拂过,带来新麦的清香。天宇握紧手里的《蒙学三字诀》,脚步轻快起来。前面不远处,几个孩子举着新学的字牌,在田埂上奔跑,字牌上的“光”“明”“智”“慧”,在夕阳下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