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口碑传开,规划长远

晨雾还没散尽时,学堂门口就挤满了人。三个背着竹篓的妇人踮着脚往院里瞅,其中一个举着粗布包:“陈先生在吗?俺们是隔壁柳树村的,听说这儿教娃认字算账,还不收钱?俺家虎子想进来学,这是俺们凑的五斤小米,不算学费,就当给娃们添点口粮。”

话音刚落,又有几个汉子扛着木板挤进来:“俺们是河对岸的华工,听李木匠说学堂缺桌椅,俺们连夜打了四张木桌,先送来应应急!”木板上还带着新鲜的木屑,显然是赶工做出来的。

陈默刚打开院门就被堵了个正着,手里的戒尺都没来得及放下。周老先生跟在后面,看着院门口堆着的小米、布匹、木柴,还有几个怯生生牵着孩子的村民,忍不住揉了揉眼睛:“这是……咋回事?”

“是俺让他们来的。”铁牛爹从人群后挤进来,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铁牛今日学了‘河、桥、船’”,“昨天俺去河对岸送货,跟华工们唠起娃在学堂的变化,他们都眼红了!说自家娃连工钱条都看不懂,被克扣了都不知道,非要托俺问问,能不能让娃也来上学。”

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一个华工头目模样的汉子往前站了步,粗声粗气地说:“陈先生,俺们这群人常年在外干活,记工分、算工钱全凭工头一张嘴,去年有个兄弟领钱时少了两吊,吵到最后还被赶出来了。要是娃能学会算账,至少不会像俺们这么窝囊!俺们凑了点钱,您看能不能添点笔墨,再请个先生?钱不够俺们再去凑!”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十枚铜板、几尺粗布,还有两个没拆封的竹筒笔——显然是把家里能用的都凑上了。旁边的华工们纷纷点头:“对!俺们多干两小时活,总能攒出笔墨钱!”

陈默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想起半个月前,村民们还在嘀咕“念书有啥用,不如多割两捆麦”。他把戒尺递给周老先生,转身往院里让:“快进来坐,娃们都能来学,钱和东西先收下,记在账上,将来娃们学成才,再帮大伙干活抵回来。”

刚把人让进院,就见天宇背着药箱从后院走出来——他今早来给孩子们看诊,正好撞见这热闹场面。“我刚听铁牛说,华工们想请先生?”他放下药箱,从里面翻出个小册子,“这是我记录的用药账,前阵子帮张铁匠算药钱时,他儿子就在旁边看,昨天居然能帮着记‘当归三钱、甘草五钱’了。”

周老先生眼睛一亮:“天宇先生是说……娃们能帮着记账?”

“不止记账。”天宇笑着翻开册子,“上次去磨坊,看见丫儿帮王婶算面粉账,一斤面换三个窝头,五斤面换多少,她用石子摆得清清楚楚。这说明啥?知识能当饭吃,乡亲们都瞧见好处了。”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水里,院子里顿时静了。陈默趁机走到人群前:“既然大伙信得过学堂,俺们就不能糊弄。周先生和我商量了,从今天起分两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