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里的气氛越发热烈,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陈默走到后院,看见丫儿正拿着一张告示纸,给几个老太太念上面的字。那是村里贴的秋收通知,写着哪块地该收割了、谁家需要互助队帮忙。
“‘村东头李家地,明日收割玉米,需五人帮忙,管午饭’,张奶奶,您家不是正好明天没事吗?可以去帮忙呢!”丫儿指着告示上的字,一字一句念得认真。
张奶奶眯着眼睛,凑近了看:“真的?那太好了!俺正愁没啥事干呢。丫儿真能耐,能给俺们念告示了!”
旁边的李奶奶也说:“以前看告示跟看天书似的,得等识字的人路过才能问。现在好了,丫儿这娃就能念,清楚得很!”
丫儿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小声说:“是先生教得好,先生说‘互助’就是你帮我、我帮你。”
陈默听着,心里暖暖的。半个月前,丫儿还是个见人就躲的小姑娘,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她不仅能认几十个字,还能帮长辈读告示,这变化比课本上的知识更让人欣喜。
下午的算术课,陈默教大家算“工钱账”。他在黑板上写下:“王大伯每天挣六十文,干了十天,一共挣多少文?”
“六百文!”孩子们齐声回答,声音响亮。
“那如果他干了十五天呢?”
“九百文!”
回答得又快又准,连之前总跟不上的阿木都举起了手,大声说出答案。他现在算这种乘法题,已经不用数石子了,小脑袋瓜转得飞快。
正算着,门口来了个推着独轮车的汉子,是村里的货郎刘叔。他急急忙忙走进来,手里拿着个账本:“陈先生,麻烦让孩子们帮个忙呗?俺这账算得头疼,总觉得不对。”
陈默让孩子们围过去,刘叔翻开账本:“俺这半个月卖了:三十斤糖,每斤四十文;二十尺布,每尺十五文;还有十五个木碗,每个八文。你们帮俺算算,一共该收多少钱?”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