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武则天的冷酷与欣赏

“臣之心志,不在私仇,而在天下。”林薇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定,“臣愿效忠的,是一个强大的、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周帝国。臣愿追随的,是能够带领帝国走向强盛的……明君。”

她巧妙地将“效忠”的对象,从武则天个人,转向了“大周帝国”和“明君”这个概念。这既表达了忠诚,又隐含了一层意思——她的忠诚是有条件的,是基于国家与君主的贤明。

“至于陛下所警示的‘安分守己,尽忠职守’,”林薇微微躬身,语气郑重,“此乃臣子本分,无需陛下提醒,臣亦当恪守不渝。臣之行止,但求问心无愧,于国于民,有所裨益。”

她没有痛哭流涕地表忠心,也没有指天画地地发毒誓,而是用一种基于“本分”和“问心无愧”的理性态度,来回应女皇的要求。这种态度,反而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有力量。

整个陈情过程,林薇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克制,言语条理清晰,既承认了现实,表明了对武周的归属感,又守住了自己的尊严与原则,没有因为生死操于人手而摇尾乞怜。

武则天静静地听着,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但那双深邃眼眸中的光芒,却微微变幻着。

冷酷,依旧存在。对于任何可能威胁到她统治的因素,她都不会心慈手软。林薇这番表态,固然巧妙,但能否取信于她,仍是未知数。

但与此同时,一丝极淡的、名为“欣赏”的情绪,也确实在她眼底掠过。

这个女孩,确实非同一般。

在身份被彻底揭穿、生死悬于一线的巨大压力下,她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能如此迅速地冷静下来,组织起如此缜密而有力量的回应。她不回避问题,不否认出身,却能巧妙地将自己与那段血腥的过去进行切割,将立足点放在“现在”与“未来”,放在“国家”与“道义”之上。

这份急智,这份镇定,这份在绝境中依旧能维持风骨与理性的能力……远超常人。

甚至,比她那个虽然骄傲、却终究局限于后宫争斗的母亲,要强上太多。

武则天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年轻的郡王,是一块难得的璞玉。若打磨得当,或可成为一柄真正为国所用的利刃。而其特殊的身份,若运用巧妙,或许还能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制衡那些日益骄横的武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