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 坦然承认。言明李将军为救自己而重伤,性命垂危,自己若袖手旁观,枉自为人。强调此举乃出于个人情义与对袍泽的责任,并非罔顾朝廷法度(虽然事实上是)。试图以此淡化私自行动的政治风险,将其定位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个人行为。
然后,便是最核心、也最危险的问题——她的身世。
武则天极有可能会直接摊牌,或者以极其隐晦的方式点破。
· 情景一:女皇直接质问。 “薇月,你可知你究竟是何人?”
· 应对: 不能慌乱,也不能立刻承认。可先以“臣乃安定郡王薇月”应对,观察女皇反应。若女皇步步紧逼,拿出确凿证据(如胎记、人证等),则需坦然承认。但承认的方式至关重要。不能表现出仇恨,也不能显得懦弱。可答:“若陛下所问,乃臣之血脉渊源……臣近日,亦有所疑,有所察。然,臣自幼流落,于所谓亲族,并无记忆,更无牵连。臣所知所行,皆源于本心,源于狄公教诲,源于陛下知遇之恩。” 将重点放在“现在”的认知和行为上,与过去的“家族”进行切割。
· 情景二:女皇旁敲侧击。 提及“废后旧案”,感慨“血脉宿命”之类。
· 应对: 顺着女皇的话,表达对过往悲剧的唏嘘与遗憾,但更要强调“人不应被出身束缚”。可引用狄仁杰那夜的教导:“狄公曾教诲臣,为人当以天下苍生为念,若沉溺私仇旧怨,非但不能成事,反徒增祸乱。臣深以为然。无论臣之血脉源自何处,臣之所愿,乃凭手中之力,护我大周疆土,安我大周黎民。” 明确表达自己超越个人恩怨的立场。
再者,是女皇的态度与意图。
武则天会如何处置她?是杀?是用?还是囚?
· 分析: 直接杀掉一个刚刚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中有威望、且被狄仁杰力保的郡王,风险极大,容易引发朝野动荡,非明智之举。更可能的是,利用。利用她的能力,利用她的身份(或许可以用来制衡其他势力),同时也牢牢控制住她这个“隐患”。
· 应对: 若女皇选择“用”,则需表明忠诚(对帝国的忠诚,而非对个人的愚忠),同时也要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与不可替代性。若女皇流露出杀意或囚禁之意,则需据理力争,强调自身功绩与清白,甚至可提及“若陛下因莫须有之疑而诛杀功臣,恐令天下忠义之士寒心”,进行一定程度的风险提示。
最后,是武三思等潜在政敌的威胁。